試問,美、英等以白人為中心的社會,多數人民,內心都有基督教文化的傳衍,所謂公義、誠信、尊重、榮譽,都有其文化及思想內涵,才逐漸成為所謂的普世價值。但台灣社會除了日據時代曾遭中斷之外,百分之七、八十的漢文化思想傳承幾乎一直存在於民間,並不僅是在官方的教育中。自民進黨不斷的「去中華文化」後,台灣年輕一代對中華文化不但形成隔闔、甚至排斥;但對傳衍自基督教文化的所謂普世價值,許多人因為缺乏思想文化的內化與理解,在台灣仍處於不成熟的民粹式「假民主」的架構下,每天只會講自由民主,本身卻不遵守社會規範、不尊重他人、不把法治看在眼裡、視誠信如無物,連博士文憑也都可能是造假而來;這種種的錯亂,已造成至少兩代人的社會價值混亂及社會秩序的敗壞。
有些還了解民國初年時代的人質疑,中國很多知識份子當時強調應全面西化、全力追求德先生與賽先生;當時很多人也視中華文化為造成國力荏弱的主因。然而,追求科學與民主以救中國的方向並沒有錯;但會視中華文化為壞、為惡,從歷史的眼光看,那是中國在滿清統治了二百多年後「必然之現象」;而一旦清末國弱民貧的現象已造成,再怪罪於中華文化,就是倒因為果的認知。
滿族以異族強勢武力的戰力侵入中國,全族僅數百萬人,卻要統治三、四億人的中國,前一百年,以「留髮不留人」、與文字獄等方式,將反抗者、心存異議者大加殺伐;後一百年,所有為清廷所用的漢族知識份子,不僅稱臣、還很多自稱奴才;這種上下層級之主奴關係及心態,國力如何能寄望創新而強力。滿族人隨著時代演進而漢化,但腦子裡,還是自認為主子,以全民三、四億人養數百萬的滿人貴族,一個國體豈有不腐敗的道理?清廷末年,清廷滿朝顢頇的顢頇,腐敗的腐敗,稱奴的稱奴,加上孫中山所稱「世界潮流、浩浩蕩蕩」,導致人民群起革命,勢所必然。由於對西方科技文明與歐美列國的國力感到震驚,遂也對本身的文化感到自皁。但當中共改革開放數十年後,國力大增,也提升了對中華文化的信心與認同。進而開始推動孔子學院,還大呼要復興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的傳衍,在多數為未受教育的農民時代中,雖常遭到統治階層的利用,但真正的思想與文化精髓,仍在一些超然於學術的知識份子研究與保存下,有許多已成為全球的知識寶藏,包括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孫子、唐宋文學名家、王陽明、陸象山等,許多思想不僅影響整個東亞,甚至世界聞名。而在庶民生活中,忠義關公、慈悲媽祖、智勇孫悟空、孝親老萊子,這些不只是知識,而是在故事中演義成華人社會的思想文化。對台灣多數人而言,所學的西方思想文化其實都只是知識,不學就不懂,學了也因生活情境的完全相異,而難以融為本身的思想與文化。多數台灣人若自外於中華文化,又欠缺西方基督文明的生活情境,導致文化之無根、思想之浮淺,也終是必然。
*作者為中報雜誌總編輯,大葉大學管理研究所管理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