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之後,令人心碎的真實…金馬奇幻影展《衝突的一天》述說埃及的社會困境

2017-04-16 17:00

? 人氣

革命之後,令人心碎的真實…金馬奇幻影展《衝突的一天》述說埃及的社會困境。(圖/海鵬影業)
25個背景迥異的人,困在一部囚車內...…金馬奇幻影展《衝突的一天》述說埃及困境。(圖/海鵬影業)

發散能量的社會少數

穆罕默德.迪亞布身兼導演與共同編劇,在片中透過角色設定,讓埃及社會的弱勢少數──女性與基督教徒──現身。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囚車中,雙方陣營各有一位女性被監禁,分別是為了保護兒子堅持進入囚車的母親,以及拉著父親上街支持穆兄會、戴著灰色頭巾的14歲少女。在她們兩人身上,可以看見大多數埃及女性的身影──剛毅的母性以及堅韌不屈的性格,比男人更加強悍,絕不允許自己與家人的尊嚴受損,與西方主流媒體上柔弱的穆斯林女性形象截然迥異。

革命之後,令人心碎的真實…金馬奇幻影展《衝突的一天》述說埃及的社會困境。(圖/海鵬影業)
《衝突的一天》展現埃及女性的堅韌不屈,顛覆穆斯林女子柔弱沉默的形象。(圖/海鵬影業)
革命之後,令人心碎的真實…金馬奇幻影展《衝突的一天》述說埃及的社會困境。(圖/海鵬影業)
《衝突的一天》展現埃及女性的堅韌不屈,顛覆穆斯林女子柔弱沉默的形象。(圖/海鵬影業)

埃及人口主要由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組成,另約有一成的科普特基督教徒(Copts)。科普特基督教徒有時會受伊斯蘭激進分子騷擾,或因身分證上的宗教欄,遭警察歧視對待。為此,他們經常在右手手腕內側刺上小小的十字架圖樣,作為進入教堂的身分辨識,也提醒自己基督教社群團結的重要性,加強宗教認同。

電影中,嘗試釋放囚犯的軍人正是基督教徒,說明宗教少數亦被捲入這場穆斯林的政治之爭,引人思索當時基督教社群的困窘處境。士兵不畏違反軍紀的行動,展現出人性良善的力量;然而,囚車裡的那位母親發現他手腕上的十字架後,提醒他用袖子蓋好刺青,卻又暗示基督教徒於埃及社會中的弱勢地位。

導演穆罕默德.迪亞布擺脫「政治正確」框架的綁束,深刻地描繪埃及最真實的社會問題,嶄露銳利又不失溫度的批判視角。

埃及基督徒在手腕刺上十字架,提醒自己所受苦難。一般常見的刺青較小,約為一公分(美聯社)
埃及基督徒在手腕刺上十字架,作為彼此的身分辨識。一般常見的刺青較小,約為一公分(美聯社)

人民如何勝利?

經過一整天的囚禁,雙方相處看似美好和平,囚車甚至成為這群人在一片衝突暴戾氛圍中的庇護所。但別忘了,控制囚車的是籌畫奪權的埃及軍方。隨著故事推演,囚車的隱喻和諷刺意味愈發明確。

這場抗議遊行,最後在7月4日軍方出面罷黜穆爾西總統作結。穆爾西確定下台的那晚,我待在開羅租屋處的窗邊,聽著路上的行車不斷響起慶祝的喇叭聲,看著空中零星出現的煙火。雖然多少被歡樂的氣氛感染,理解眾人對新局勢的期待,心中依然滿布憂慮,畢竟勝利的不是人民,是軍方。

埃及革命後街頭出現許多塗鴉,牆壁就是人民表達心聲的管道。(圖/黃楷君攝於開羅Muhammad Mahmoud街:「警察為掌權者服務」)
埃及革命後街頭出現許多塗鴉,人民藉此表達心聲:「警察為掌權者服務」。(圖/黃楷君攝於開羅)

軍方因此獲得民意壓倒性的支持,暫時掌權,領導人塞西於隔年六月當選總統,這期間穆兄會成員被大規模鎮壓與清算,實施過一段時間的宵禁,言論自由被掐住了喉頭。

就在約一週前(當地時間4月9日),埃及坦塔(Tanta)和亞歷山卓(Alexandria)的兩座科普特基督教堂被炸毀,數十人身亡,伊斯蘭國(IS)承認犯案,想見埃及內部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雙方的對立將會更加深化。塞西總統接著宣布埃及進入三個月的緊急狀態,聲稱要剷除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但誰能知道是怎樣的「極端恐怖分子」會被「剷除」呢?

走在共識的道路上

囚車裡的烏托邦儘管美好,畢竟飲食匱乏、環境惡劣,人們總有一天還是得走出去的。而外頭的世界險惡萬分,必須抵抗掌權者的過度控制,必須與非同溫層對話與拉扯。人們能否看見彼此在標籤底下的相似面孔?在革命的餘溫中,人民該如何走在共識的道路上?或許才是埃及未來真正的挑戰。

「洗腦」(圖/黃楷君攝於開羅Muhammad Mahmoud街)
埃及背負複雜的政經與社會困境,如何逃脫掌權者的「洗腦」,踏上共識的道路?(圖/黃楷君攝於開羅)

作者簡介:

黃楷君,政大阿拉伯語文學系畢業,大學時期在埃及晃蕩過10個月,現為自由編譯。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