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書弘觀點:這一代的民主,憑什麼透支下一代的財富?

2017-04-20 07:10

? 人氣

當身心的健康被整體忽略,就醫吃藥反而對GDP有貢獻;當無償的關愛,轉變為市場商品與服務的買賣,卻反而提高了GDP金額;當儲蓄被認為阻礙成長,以下一世代名義舉債透支,卻能提高經濟效用,皆與真實人生差距甚遠。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從追求最大經濟利益的價值觀出發,會放大衡量現在的利益,而以當下一時的利益為重,終究會傾向只想到當代的自己。英國經濟學者凱因斯(John M. Keynes)很著名的一句話:「長期來看,大家都死了(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正是此種價值觀的表露,也是當代總體經濟政策的內在邏輯,雖然他的初衷是拯救短期蕭條,但服膺其學說的許多政策制定者卻一再救急,遂積重難返。

我們已經錯誤地實踐這麼多年,為什麼明明國家財政入不敷出,卻至今還在盲目追逐GDP目標,更何況是採取寅吃卯糧的不合理手段。除了政治人物自身的迷思之外,也是因為我們選擇政治代理人的整個評價模式被導向了局部價值,以公平為名,各地方都要相同的建設。在當前的制度下,對地方首長來說,來自中央的專項建設補助款完全是免費午餐,促成其所謂的政績,他(她)輕率耗用的是徵收自全國民眾的稅金,卻只需對地方本地選民負責;對中央政府執政者而言,這筆完全可以左右地方政府的龐大預算,是抽取自尚不存在的未來納稅人,既無人反對、也無人會究責,同樣是免費午餐。

20170415-蔡英文 國軍演習(資料照,總統府提供)
作者表示,除了政治人物自身的迷思之外,也是因為我們選擇政治代理人的整個評價模式被導向了局部價值,以公平為名,各地方都要相同的建設。圖為蔡英文參加國軍演習(資料照,總統府提供)

關鍵在於,民主政治採取的「票票等值」,是歷史演變的結果,雖然是項符合人性的原則,但有個根本的缺失:就是將無法參與投票人們的意願完全略去,包括十八歲以下未成年者、尚未出生的下一代、與下下一代...,這使得各個世代之間,被迫出現利益衝突。

為此,1991年,美國的Auerbach、Gokhale及Kotlikoff等三位經濟學者提出「世代會計」的概念,首次將未來世代的稅賦負擔納入考慮,評估政府的舉債行為與龐大赤字預算,對當代與轉嫁給未來世代人民的衝擊。

他們設計的衡量方法是在政府跨期預算限制下,以現值計算,當前及未來世代人民未來要繳給政府的總淨稅負,要足以支付政府現在的負債及未來的總支出,以每人平均淨稅負來評估跨世代財政負擔的情況。公式為:

未來世代的負擔 A = C + D + V - T

其中,A是未來世代淨稅負的折現值,C是政府支出的折現值,D是政府債務減去政府資產,V是隱藏性債務(包含社會保障缺口、社會保險計畫赤字、國營事業淨負債等),T則是當前世代應繳稅款的折現值。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