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溝通之重要眾人皆知,但儘管知道重要,能掌握要訣者卻似乎不成比例。學校教育往往偏重智育,對高情商的表達不甚措意。情意的開發如果能儘早開始,就能渾然天成,毋須花費太多時間修習訂正;內心的感動,形諸於外自然就是受歡迎的溫良恭儉讓的行為模式;表達就越自然、越不矯飾。
所有的學習都是為了讓生活更容易。思想的啟迪不必陳義過高,只要從周遭生活取材,先把基本的切身問題釐清之後,再描繪清楚、敘說明白,讓道理埋伏照應在遊戲中或生活裡。因此,凝眸注視生活,觀察、思索、歸納、分析後形諸口語的過程,不但讓孩子咀嚼了生命的滋味,也開發了情意。一旦這些學習過程在生命中扎根,教育就能突破藩籬,無處不在。
具體言之,大人只要透過個人生命經驗的體會及適切的小故事,和孩子做深度的交流,使孩子知善惡、重感情,所有美好的德行將內化成為行動的準則,讓人性、社會性與自然充分調和於是,美好德行的實踐,將不再只是書本裡的白紙黑字或考卷上的標準答案而已,而真正成為個人精神生命的寄託,正所謂「一粒砂裡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只有生命與生活經驗相互結合,情感才能流動起來。所以,教育應該從個人的情意共鳴為起始點,體察時代的變化,才能收表情達意、欣賞陶冶,進而達到潛移默化的功效。
鼓勵孩子自我探索,把自身的感動、不快、疑惑、共鳴……等情意提出,一來可訓練獨立思考,二來也必定對孩童將來的處世有直接的促進。從現在開始,請敞開心胸,給孩子開放討論的空間,讓孩子能在大人的引導下,培養開闊通識眼光及啟發獨立思考。真誠情感的體現,就是藉由大人的誠懇表白,來引起孩童的思考,並受到某種程度上的啟發;甚至是希望他們能在感動之餘,產生和以往不同的想法、一個切入解釋世態人情的角度,或提醒對所處世界的關懷,為生活找到一個說法。
鬼哭神嚎戲碼
黃昏時分,先是阿嬤跟小龍女笑鬧時,不小心手指滑過她的臉頰,她當場痛哭,不顧阿嬤連聲道歉,也不讓阿嬤抱她,呼天搶地地找媽媽。(根本就沒傷痕)阿嬤哄不了她,見笑轉生氣,不理她,逕自到書房打電腦。
此姝由姑姑哄停後,兩度踱到書房,站在阿嬤身後,看起來是拉不下臉道歉。
阿嬤是真生氣了,沒回頭。她只好訕訕然離開。
接著,諾諾因為跟姊姊搶笛子,居然搶到了還生氣,把笛子往地下扔。阿嬤叫她撿起,她居然抵死不從。好!都給我記住,阿嬤決定好好處置這兩個小魔頭。
沒過多久,阿嬤炒好菜,大聲呼喚吃飯。姊姊說還不餓,想晚點吃;阿嬤不太高興,諾諾欣然前來響應,阿嬤負氣地說:「愛吃不吃隨便你們,反正以後我不理你們了,你們都愛耍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