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疫情持續蔓延之際,台灣似乎成為病毒洪流中的諾亞方舟。
不過,日前海軍敦睦艦隊出現集體確診病例,使得原本台灣人民與政府同舟共濟、上下一心的氛圍出現了裂痕。許多民眾不滿原本應嚴以律己的軍方,在防疫上居然出現如此疏漏,引發輿論熱議。
惟目前疫情的調查仍在持續之中,完整的事實尚未水落石出,筆者不敢輕下妄言,也不願胭脂抹粉。然而,針對「國軍」,筆者想從另個角度提供讀者些許個人的看法。
在台灣說長不短的歷史當中,「軍人」在台灣社會的看法一直有極大的分歧。尤其在1949年國民黨來台之後,許多原本對於軍人有期待的台灣人民在經歷228事件與白色恐怖時期的慘痛經驗後,對於軍人的看法就一分為二,國民黨系統與軍人、軍眷對於軍人由於生長背景與歷史因素,對於軍隊有高度認同感。相反的,被害人及其家屬,甚至是一般民眾,則因為切身經驗而對於軍人不抱持好感,這樣的觀感一度在2013年「洪仲丘事件」達到最高點。
種種的激化對立促成軍人體系在政治上的更為團結,例如目前國民黨內最多黨員的「黃復興黨部」即以軍人體系為主,每每左右國民黨黨內的各項事務。而日前屢出現言論爭議的立委吳斯懷更是此系統當前的代表人物。
1783年9月3日,獨立戰爭過後,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的獨立。同年12月23日,美國國父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隨即向邦聯議會辭去軍隊總司令職務。此舉具有跨時代意義,也樹立了華盛頓的歷史地位。其原因在於,華盛頓沒有憑藉當時在社會的極高威望和手中的軍隊實權,進一步獲取個人的政治利益,也打破美國成為專制獨裁軍國主義的可能。更有甚者,華盛頓以軍隊維護了美國創始之初的社會穩定,確保民主體制的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之上,1787年華盛頓以超然的地位主持在費城舉行的美國制憲會議,而該會議創造出舉世無雙的美國憲法,為新大陸的未來刻畫出美麗願景。
台灣在過去一段極長的歷史中,軍隊不是服務於「國家」,反而像是國民黨的「保鑣」。也因此使得軍人在台灣的社會評價載浮載沉。
而軍隊由於自身體系的封閉性,形成獨特的軍隊文化,外界對此有諸多批評,甚至常有民眾以自身服役經驗,提出諸多譏諷,例如:國防「布」口號一時巷里皆聞,更加深社會大眾對軍隊的傳統印象。
但台灣在經歷民主化過後數載,當前絕大多數軍人是為了保衛台灣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而非個別政黨的「親衛隊」,這也是台灣與中國專制體制「以黨領軍」最大的不同。
曾有退役將領表示:「國軍、共軍都是中國軍」,不僅刻意曲解歷史事實,更背棄當前絕大數台灣民眾的國族認知。更有部分人士語出驚人表示「國軍不知為何而戰,為誰而戰」等種種光怪陸離的言論。
因此,除內部體制的積極改革外,現代民主國家的國軍不應服從傳統僵化的軍隊侍從文化與已成歷史的虛幻國族圖騰,更應視台灣兩千三百萬人為主體,為確保台灣民主與自由生活方式而戰,唯有如此方能脫胎換骨,讓國軍真正成為「國軍」
*作者為台灣制憲基金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