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幾年有兩個時刻讓我感到台灣的民主快要完蛋了:一個是陳雲林來台 灣,抗議群眾的國旗被警察搶走;一個是這次的張慶忠30秒。」318佔領運動後不少學者投入研究,6、7兩日舉行的台灣政治學年會,不少題目聚焦這場運動,台大政治系副教授陶儀芬訪談了25位實際參與運動的學生,歸納一些共同點,包含學生自述這是一個草莓族重拾信心的過程,對社會事務從冷漠到關心。
陶儀芬說,雖然主流媒體都把焦點放在立法院議場內的運動領導者身上,尤其是林飛帆、陳為廷與黃國昌3人,但其實這場運動很重要的一個特色是「場內」並沒有領導 「場外」。「場外」群眾集結的目的是在「守護」「場內」的運動,所以在「場外」乃至在網路上就有了讓參與者可以自發地參與這個運動的空間,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去守護台灣民主。透過學生的自述,大家自發性地去找到自己可以做的工作,即便只是資源回收或是手機充電站的工作,學生也能自發性的成立,幫忙延續這場活動。
談到公民參與政治,陶儀芬丟出「從相像的共同體到民主的共同體」,她說,在受訪的25位學生當中,超過3分之2的家庭長期以來是支持國民黨的,而個人在2012年的總統大選,有12位是支持馬英九,2位支持宋楚瑜,5位支持蔡英文,其他沒有投票。問到下次總統大選還會支持國民黨的候選人嗎?只有2位表示那要看候選人是誰,其他都說不可能。
受訪學生說,「在行政院那天晚上警察暴力驅散後,我與國民黨就分道揚鑣了。」陶儀芬發現,由於父母多是長期國民黨的支持者,從台北外省軍人家庭到南部中小企業主都有,學生參與運動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與家庭對話或衝突的過程,其中有些父母(多半是母親)在過程中漸漸為子女說服,但也有許多是嚴重衝突或不溝通的情況。受訪者都表示,父母大都從電視、報紙來瞭解這場運動,而自己主要是靠臉書與PTT來掌握訊息,根本就是活在兩個世界裡。其中,以來自深藍家庭的外省第三代青年的政治意識受到的衝擊最大。
談到對台灣未來看法,陶儀芬訪談發現,受訪者當中沒有主張與中國統一,不少人對台灣前途的看法是開放的,唯一的前提是,一定要是經過民主程序由台灣全體公民所決定的。其中也沒有受訪者反對與中國交往,認為「馬政府的問題不是速度的快或慢,而是不透明,讓人民無法信任。」
另一方面,陶儀芬發現,學生參與活動「不拍照打卡沒有意義」,凸顯網路時代的資訊傳播和意義分享的途徑。
(318佔領立法院現場/資料照/余志偉攝)
最後,她透過《資訊人眼裡的太陽花(上)─顛覆代議式民主的魔獸世代》一書,來映照這場活動,陶儀芬認為,這是最貼切形容這場運動的一段話。「330 這晚,林飛帆在結束演說後,對著現場所有的參與者說道:『大家不要再繼續望著我們,請大家站起來轉身離去』。接著,現場轉播的鏡頭照向一個個起身離去的年輕身影。我的視線模糊了,著黑衫的人群在眼中暈散開來,一個個在夜空裡消失...。我恍然大悟,眼前的不是示威的群眾,不是年輕的學生,而是魔獸世界裡的矮人、夜精靈、地精,是各種不同職業的戰士、法師、術士...群聚在一起,大家的共同的目標就是打敗怪物。一條條的連接線把這些角色串聯起來,形成一個牢不可破的網路,這個網路又大又深,綑成了一朵厚厚的雲。這朵雲讓怪物看不清底細,摸不著方向。這朵雲刮起大風下起大雨,把怪物們打得七葷八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