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疫情重創美國──台灣主要的黃豆、小麥與玉米進口國,而東南亞各國也開始限制稻米出口,不少人開始擔心台灣斷糧、斷飼料。糧食安全與農地面積息息相關,台灣未來有足夠的農地維持糧食供應嗎?
優良農地難以轉型都市計畫用地
根據農委會統計,台灣必須維持七十四萬至八十一萬公頃才能確保最低的糧食需求。十六個縣市的國土計畫出爐,農地總量雖然勉強維持預訂的七十四萬公頃,但不少縣市卻以旱地、山坡用地或興建農業設施的農牧用地充數,農業大縣不願保留農業用地,農地分配款的聲音再起。
《國土計畫法》日前通過修法,內政部於二○一八年公布全國國土計畫後,各縣市政府必須在二一年前劃設國土保育、海洋資源、農業發展與城鄉發展等分區,內政部審查通過後於二五年上路,以便未來實質管制,落實農地農用。
「國土計畫一路坎坷,但這是台灣很重要的事。」修法通過時,立委林淑芬提醒內政部應謹慎把關,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有的縣市看起來畫了很多農地,但是真正可耕種的面積是多少?」
掣肘國土計畫實施的一大原因來自農業縣市的抗議,農業用地免徵地價稅與土地增值稅,優良農地限制又多,
反而難以轉型成都市計畫或工業區用地。所以前嘉義縣長張花冠才慨嘆:「嘉義縣老、苦、窮,離天堂近,離台北遠,快被中央遺忘了!」
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期待有多大的落差呢?內政部與農委會曾統計,屏東縣應保留八萬公頃農地,其中四.一萬公頃是禁止其他產業設施使用的第一類農業用地,也就是優良農地;不過屏東縣政府卻只保留四千公頃優良農地,其他則是納為管制較寬鬆的第二類農業用地。
雲林主張「農業權入憲」彌補損失
「縣府受到很大的民意壓力才會退讓。」屏東縣農業處長李吉弘說明,因為民眾擔心劃設為優良農地後會有土地使用限制問題,才做此調整。與會機關紛紛向農委會喊話,呼籲加速農地分級補助機制,提供農民更多誘因。
另外一個農業大縣雲林縣則劃設七.三萬公頃,雖與農委會的評估數值不相上下,但當天參與審查會議的地方官員表示:「應將農業權入憲,給地方發聲的機會。」建議中央主管機關給予農地所有權人必要的補償,彌補因為開發受限所造成的經濟損失。
台南市雖然率先劃設了四萬公頃的優良農地,不過農委會從圖資發現,市政府劃設的安平港歷史風貌園區、台灣三部曲歷史文化園區BOT案與七股都市計畫等地,可能與現有優良農地重疊,恐怕發生農工商搶地的狀況。
內政部兩年前原本希望控管全國農地總量,指定各縣市分配,卻出現人口少、稅收短缺的農業縣反而要劃設農地的現象,譬如台南、屏東、雲林和嘉義都分配超過七萬公頃,台北市卻是○。也曾有人拋出購買「農業權」的構想,最後因為涉及國家財政改革而沒有下文。
不論是個別農戶或是地方財政機關都憂心農業收入會低於工商業發展,因此不敢也不願土地被劃入農業用地。農地無法農用已是台灣長期的結構問題,農村人口凋零、農地休耕荒廢,等著被劃入都市計畫與工業用地,待價而沽。
農委會祭出補助盼增加誘因
為了活化農地,農委會今年祭出每期每公頃五千元的「農業環境基本給付」,只要種植農糧作物都可申請,一年兩期最多可以領到一萬元,預計有四十一萬公頃農地可以獲得補助。農委會也透露,待各縣市畫定分區,未來各項農業補助將以分區為主,被劃為第一級的優良農地將會獲得更多補助。
民間對於劃設農地始終存在疑慮,審查委員與農委會官員澄清,除了維持一定的優良農地,被畫為第二類、第三類的農地也可以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並不只限於農耕;官員認為,地方政府應找出自身土地優勢,若能提升縣內的加工或生技園區發展,就能保護農地及提高農民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