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記憶、美術重建白色恐怖「失落的歷史空間」文化部追思受難者陳孟和

2017-04-23 16:31

? 人氣

文化部長鄭麗君23日出席陳孟和追思會,並向陳孟和之子陳柏均致意。(取自人權博物館網站)

文化部長鄭麗君23日出席陳孟和追思會,並向陳孟和之子陳柏均致意。(取自人權博物館網站)

白色恐怖受難者陳孟和於今年1月24日辭世,他從綠島出獄後,帶回大量珍貴老照片回台灣,讓台灣白色恐怖的人權歷史有更多的佐證。為了感念他的貢獻,文化部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在他離世百日之際,舉辦陳孟和前輩追思紀念會。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陳孟和1930年10月16日出生於台北市,就讀師範學院(現今的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因涉「台灣省工委會學術研究會」案,分別於1948年12月、1952年1月3日兩度被捕。1952年4月26日,依「參加叛亂之組織」,判刑有期徒刑15年,直到1967年才離開綠島集中營「台灣省保安司令部新生訓導處」。

2017-04-23-文化部人權館舉辦白色恐怖受難者陳孟和追思會,綠島監獄難友出席-取自文化部網站
文化部人權博物館23日舉辦陳孟和追思會,昔日運動戰友、難友出席。(取自人權博物館網站)

陳孟和在綠島服刑時,負責過舞台佈景製作,後來被指派專事攝影,紀錄新生訓導處的各種活動。他還在綠島福利社成立攝影部,為官兵、受難者和綠島人拍照。新生訓導處1962年為編寫《綠島誌》,派陳孟和坐漁船繞著綠島,從海上拍攝島嶼景觀。

1967年陳孟和出獄後,將許多珍貴的照片夾藏在貝殼畫底板及貝殼底布之間帶回台灣。現今的「綠島人權文化園」區新生訓導處紀念空間的復原及重建計畫,就是根據陳孟和昔日舊照片繪製園區鳥瞰圖,推估空間量度,製作當年集中營營舍和重要建築的平面圖、三面視圖。這些舊照片不僅見證了白色恐怖的歷史,也是成功復原重建的重要關鍵。

在追思紀念會上,文化部長鄭麗君也出席向陳孟和的家屬致意。人權館表示,「新生訓導處」、「青島東路3號營區」、「保安司令部情報處押房」(東本願寺)等已消失的幾座「不義」遺址,在陳孟和的努力下再現,更讓重現的場景成為難友們共同的記憶象徵。

紀念會上,並由綠島「新生」難友代表蔡焜霖、楊國宇演唱陳孟和生前喜愛的〈千の風之歌〉。而陳孟和真實故事的繪本《希望小提琴》裡數次提到了星星,所以由蔡焜霖帶領參與青年體驗營的學子們演唱〈小星星〉,紀念陳孟和。這首歌代表著,在綠島苦難生活中支撐著他們,微小卻明亮的希望。

2017-04-23-文化部人權館舉辦白色恐怖受難者陳孟和追思會,難友蔡焜霖(左)、楊國宇演唱千風之歌-取自文化部網站
追思會上,由蔡焜霖(左)、楊國宇(右)演唱〈千の風之歌〉。(取自〈千の風之歌〉)

而紀念會中,也由受難者吳逸民的聲樂家女兒吳文慧,演唱受難者葉雪淳作曲、陳孟和作詞的〈三峰岩〉。除此之外,受難者醫師林恩魁的長女林美里特別在洛杉磯錄製一段追憶辭,影片中她提到,父親林恩魁在綠島曾經細心醫療當時被攝影機鎂光燈泡灼傷臉面的陳孟和。而在2014年與陳孟和的第一次的會面中,陳孟和向林美里說道,當年是自在蹦跳的小女孩美里,使陳孟和在感情上得以再與監獄島外面的世界聯繫,因而喚回他求生的信心。

「要重建被抹滅的歷史,要先把空間建置起來,有了空間,故事才能填進去詮釋。」陳孟和逝世前,最希望的就是成立「人權博物館正式」,人權館表示,未來會努力來完成,讓歷史的真相一代接一代傳承下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