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時殷弘也認為,中美關係已經來到「1972年以降最低點」。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首次訪問北京,在此之前,中國在外交上長年被西方國家冷遇,這一次歷史性訪中促成日後中美外交關係的「正常化」。
1972年至今,中美關係惡化的幾個重要時刻
- 1989年──天安門大屠殺
- 1999年──美國炸毀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勒(Belgrade)的中國大使館
- 2001年──美國偵察機與中國戰鬥機在海南島上空相撞
- 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
時殷弘表示:「的確,從2018年年初,中美關係就已進入一種競爭、對抗的狀態。不過,這次疫情可以說是帶來了一大打擊。」他解釋,中美之間競爭、敵對的狀態已經延伸到貿易、科技、區域政治、意識形態等各層面,而且,因應疫情實施的封城手段對國際航班、旅遊、全球供應鏈等都造成直接影響,中美雙方「脫鉤」的跡象也正越發明顯。said.
中美兩國民族主義甚囂塵上
中美關係在疫情下降到冰點的同時,美國人對中國的印象也創下新低。普優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最新的調查發現,只有約4分之1的美國人對中國抱有好感,高達66%的美國人不喜歡中國,創下這項年度調查在2005年開始以來的最高記錄。
與此相應,在中國民族主義與仇外情緒也甚囂塵上。在官媒的推波助瀾下,中國目前蔓延一種「中國人、特別是武漢人,已經為防止疫情擴散付出慘痛代價,但其他國家還不滿足!」的情緒,並且批評他國政府的失能。
崔大偉說:「很明顯,只要感受到外來的敵意,中國人就會愛國情緒高漲,然後共產黨就會加以操作……人們覺得中華民族遭到攻擊、變得防衛心非常重。這會導致理性的意見沒辦法說出來。」
疫情下經濟牌不管用,中國共產黨轉操作國族情緒
在過去數十年,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正當性往往來自於「經濟成長」和「民族主義」。而現在,中國經濟因為疫情受到重大威脅,今年第一季收縮了6.8%,這是1992年以來最糟的狀況。於是,在打不了經濟牌的狀況下,北京政府自然會轉向操作民族主義以確保執政。
CNN指出,中國官媒的作法是,趁著中國感染人數增幅持續降低、其他國家疫情持續升高的同時,讚揚中國政府的優異表現,彰顯他國政府的無能,特別是以美國作為反面教材。
在4月30日,中國官媒的新華網發布題為《病毒往事》的影片,利用樂高人物嘲諷美國對疫情的處置。《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在7日於推特發文:「儘管疫情初期在武漢有些處置失當,中國人民相當滿意政府大致上的應對。美國政府的無能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中國政府多麼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