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知道的是:美國『佛洛伊德之死』事件發生後,除了讓種族議題再次受到關注之外,人們對於科技及執法機構的不信任也隨之浮上檯面。使得開發大廠IBM因此決定結束人臉識別業務,停止販售、研發及使用相關技術。」
根據Variety報導,IBM執行長Arvind Krishna致函美國國會,宣布公司退出人臉辨識技術開發領域,並不再提供給任何一家客戶使用。
「IBM堅決反對並絕不容忍使用臉部辨識技術(包括來自其它供應商的技術),被利用在大規模監控、種族分析、侵害基本人權和自由,以及任何違反IBM價值觀和信任透明原則的用途之上。」
IBM《信任與透明度準則》
1. 人工智慧目標在於增強人類智能。
2. 數據所有權屬於其創建者。
3. 新技術必須透明化且可以解釋。
自從蘋果iPhone X採用Face ID後,人臉辨識一直被視為AI領域中最具市場規模的生物辨識技術。
市場研究調查機構Mordor Intelligence的報告顯示,2018年該市場規模為45.1億美元,市場預估到2024年將飆升至90.6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達12.5%。
不只領先指紋、虹膜與聲紋辨識技術,這個估值還沒把鏡頭、感測器…等相關硬體組件計算進去,若要真要計算,市場規模勢必得再加個百億美元以上。
然而近年來,這個被許多投資人看好,極具潛力的金雞母卻成為數位極權的頭號幫兇之一。在美國、中國兩大的引領下,各國政府開始大量使用AI監控系統,不僅引起個人隱私權受到侵犯的疑慮,技術尚未成熟的人臉辨識也經常發生偏差。
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就曾拿Amazon的Rekognition進行測試,把國會議員照片與2.5萬名罪犯相比對,結果有28名議員被辨識為犯罪者,在這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有色人種的錯誤率出奇地高。
因此日前Amazon在推特上替黑人發聲時,還因此慘遭ACLU諷刺。
Cool tweet. Will you commit to stop selling face recognition surveillance technology that supercharges police abuse? https://t.co/DfnAhyw2PW
— ACLU (@ACLU) May 31, 2020
Amazon隨即表示暫停讓美國警方使用Rekognition一年,希望國會能於這段時間內制定適當相關法規,解決現下令人擔憂的科技倫理問題。
AI科技雙面刃
科技本身就只是一項工具,重點在於怎麼利用。人臉辨識可以是國家監控人民的管道,也能成為警方偵辦案件的利器。但如今數位極權的問題已經從關閉網路、設置防火牆等粗糙手段,進化到臉部辨識系統、穿戴式監控裝置。很明顯地,中國共產政權下提倡的智慧城市也並非想像中美好,帶來便利生活的同時,也帶來了反烏托邦的問題。
如何平衡科技與人權之間的距離?除了有價的市場之外,或許也是人人關心的議題之一。
責任編輯/周岐原
◎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