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的經濟政策正在重蹈過去十年失敗的經驗,甚至是迷信一個已經被推翻的統治神話。
蔡英文上任週年有餘,從各項領域的改革開始,到前一陣子提出重大建設計畫來興利。改革或有不足,但整體是進步的,並逐步遠離過去保守的台灣。然而作為興利的經濟政策上,我們卻仿若看到十幾年前的官僚思維,想以政府作為主導角色,再現重大公共建設所帶來的榮景。
這一套經濟政策在過去已經確定失敗,蔡政府仍執意進行,將台灣的競爭力持續推到深淵。
發展型國家理論已被推翻
過去國民黨最可以拿來說嘴的就是以技術官僚為主,由國家的力量帶動民間成長,亦即政治經濟學理論中的「發展型國家」(Developmental State)理論。發展型國家理論相信日、韓、台的高速經濟增長都是由一群有遠見的技術官僚來設定發展目標,如台灣就是出口為導向,出口帶動十幾年的經濟成長。
但事實上,經濟學者早已指出,國家官僚根本不是關鍵角色,而是當時的國際架構下,那是1989年之前中國還未經濟開放的年代,只有台灣等國家提供便宜產品給歐美組成的高級市場(那是幾千萬人的便宜產品對上幾億的成熟市場,你可以想像那種隨便開工廠都賺錢的情況嗎),通過要素價格均衡,使得台灣經濟快速提升。當時的發展重點不在人,而在國際貿易環境。
蔡英文仍相信舊的經濟價值
而現在我們卻看到蔡英文的施政體現出她過去相信的那一套價值。從1984年開始,當時處於台灣經濟快速增長的年代,蔡英文被延攬到經濟部國際經濟組織擔任首席法律顧問,那時候的經濟政策深植她的心中。
上任以後,蔡英文找了扁政府的財長林全來當閣揆,林全找了他的同學來當財政部長、來當金管會主委,這些都是馬政府時期的官員。蔡英文把財金權統交給林全負責,自己專注在國防、內政與外交上。而林全著手複製前朝的那一套經濟政策,加上在13A總裁彭淮南的推波助瀾下,蔡英文決意要發動一場大規模的公共建設,接下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蔡政府經濟政策的三個問題
這蔡英文這一年的經濟政策上,我們至少可以從三個面向看出問題,分別是政府思考方式、政府組成與政府態度。
一、政府思考方式:
在經濟政策上最大的問題就是過度迷信公共建設的效果,因而推出八年八千多億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其保守的想法更從預算半數以上都是硬體建設可見一斑。屬於經濟政策又與未來趨勢相關的數位建設僅佔5%四百多億,而這些數位建設中多數又是追求頻寬速度提升、加購電腦設備等。
二、政府組成:
政府的組成反映出這群官員將會有一套什麼樣的共同信念,這群財經官僚的出生多為政大財政系統(經濟部在經濟政策上幾乎缺席),也就是現在被點名的財政幫。這群人在政黨輪替後繼續受到蔡英文的禮遇,繼續鞏固其公股的酬庸職位。
三、政府態度:
經濟政策同時也必須回應國際情勢,以及顯現政府面臨外來挑戰的態度。對於金融科技的開放,從馬政府到蔡政府都是防弊優先於興利,也就是只擔心新技術帶來的挑戰,而看不到機遇。在外國直接投資上,政府更有因彰銀案失信的惡例,使國際投資人卻步,並引起德國國際法學者批判,國際外來投資排名台灣也在200多個國家排名200多名。去年美國的台灣白皮書提的80項建言,更沒有一項被評定為「已解決」。
結論
因此,若我們從經濟政策與蔡英文的其他政策相比,經濟領域毋寧是新政府最保守的一塊,更可以看到蔡政府多方設立新機構,卻安插舊人馬。根本因素則在於蔡英文用錯人,使這群官僚繼續推動他們堅信、卻已被證明失敗的經濟政策,正因為他們如此相信政策的正確性,聽不到外界任何批評的聲音。然而,亡羊補牢猶未晚矣,蔡英文的經濟政策今年不及格,修一修答案還可以勉強通過,不過再繼續錯下去,就真的要被死當了。
*作者目前就職於高雄市私立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