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面烏克蘭 仇俄與親俄的認同想像

2014-03-02 18:06

? 人氣

東部烏克蘭承襲著舊蘇聯的遺緒(美聯社)

東部烏克蘭承襲著舊蘇聯的遺緒(美聯社)

午後,一群礦工走出煤礦礦場。在列寧雕像的注視下,他們魚貫走進對街的街角小店家,買了一瓶「真實」(Truthful)伏特加,並在一旁的停車場喝了起來。這是距離烏克蘭首都基輔700公里的東部大城—顿內次克(Donetsk),基輔的血腥與激情,對他們而言太過遙遠,過於不真實。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基輔動亂,他們不喜歡;臨時政府成立,他們不喜歡;脫俄入歐的口號,離經叛道。他們大多講著俄語,是虔誠的東正教教徒。對部份顿內次克市民而言,俄羅斯才是真正「祖國」。遭罷黜的前總統亞努科維奇,就是出身顿內次克。

「我們是完全不同的人」

基輔及其他西部地區熱切的歐盟想像,對於許多烏克蘭東部地區的人民而言不可思議。親俄的東部居民認為,新上任的烏克蘭臨時政府根本不會關心東部人民的生活。顿內次克的礦工尼古拉(Nikolai)表示:「我總是不解,為什麼西部人與我們這麼不同……如果他們敢欺負我們,我們也會起身反抗。」

尼古拉的話語,在烏克蘭的另一側也得到了呼應。一位名為佩特洛娃(Ludmila Petrova)的女大學生用烏克蘭語說道,「那些住在東部的人,基本上與我們是完全不同的人。」佩特洛娃是反政府示威運動的熱切參與者,「東部人不懂什麼是西方,我們有著截然不同的歷史觀。也許東、西烏克蘭分開才是一勞永逸的辦法。」

(顿內次克街景)

雙面烏克蘭

被入侵、被占領是這塊土地歷史的基調,身分認同問題數個世紀以來一直困擾著烏克蘭人民。東部烏克蘭承襲著舊蘇聯的遺緒,顿內次克是著名的煤礦城市、軍火工業重鎮,大多數的樓房仍是史達林時代的平整劃一的公寓磚房。

西部烏克蘭則是色彩斑斕。西部大城利維夫(Lviv)是烏克蘭藝術家及作家薈萃之地,多元文化在此交匯,利維夫古城區保留了大量文藝復興、巴洛克建築及裝飾藝術風格建築,198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遺產。

(利維夫街景)

殺戮清洗,種下仇恨種子

1939年,納粹德國侵入烏克蘭並佔領利維夫城,當時部分利維夫的民族主義者與納粹合作,將城內數萬名猶太人推入火坑。二戰結束後,利維夫成為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一部分,此時莫斯科方面發動報復,追殺利維夫的民族主義者。1991年蘇聯垮台,利維夫的政治團體組織行動,促成烏克蘭的獨立建國大業。

時至今日,仍有上千名烏克蘭西部地區的居民會穿著納粹軍裝,每年舉辦集會紀念二戰時痛擊史達林部隊的納粹軍魂。這也是為什麼,當時亞努科維奇遭到罷黜時,會形容反對黨的行徑是「納粹反撲」。烏克蘭的反俄、親俄情緒,經過戰時的血腥清洗,各自有著不堪回顧的歷史,並在利維夫這座城市中,具體而微地展現其中的差異與齟齬。

(納粹曾在利維夫屠殺大批猶太人)

利維夫市長沙多維(Andriy Sadovyi)在烏克蘭反政府示威運動中鋒頭很健。早在亞努科維奇被罷黜之前,沙多維便宣布脫離中央政府管轄。沙多維表示,文化分裂的烏克蘭必須要靠地方自治的實踐,才能化解衝突,「只有團結,烏克蘭才會強大……任何分裂都會毀掉烏克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