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芯近五年財報可以看出,儘管營收略有上升,營業利益卻呈現下滑,凸顯成本開支並未減輕,公司目前仍在努力穩定獲利。假設美國加強控管華為及半導體設備的壓力持續加大,中芯是否會面臨如台積電的處境,無法再出貨給華為?此假設一旦成真,中芯的營運勢必再度下探,雖然這是無法預測的風險,但可能性不斷提高。中芯的未來發展,其實預示著中美在半導體競爭局勢上持續繃緊的可能性。
人才最難解,向台商挖角最快
技術來自人才,這是中國發展半導體業的第三大門檻。畢竟在中國相關人才尤其缺乏,這固然是中國還沒有形成完整產業鏈所致,但截至目前,半導體業人才薪資較低,也是當前的頭疼問題。
根據舊版「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的統計,一七年底時,中國半導體業平均從業人員的月薪是九一二○人民幣;這固然不算低薪,但在中國平均而言,落後金融、專業服務/諮詢、網際網路、銀行和房地產,只排得上第六名。這凸顯中國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仍較為欠缺,顯示海外人才的重要,也使得中資多半將目光投向台灣人才。
「只要有技術、懂管理,待遇不是問題」,基於這樣的態度,近年來台灣有不少半導體戰將紛紛轉而效力中資。如前台積電共同營運長蔣尚義,先擔任中芯國際獨立董事,後來前往武漢弘芯擔任執行長(近日傳聞已離職);前台積電研發處長楊光磊則於一九年接任中芯獨立董事;同為前台積電研發處長的梁孟松,目前則是中芯聯席執行長。
另一方面,前華亞科董事長高啟全、前聯電副董事長孫世偉同在紫光集團、武漢新芯效力;至於前聯發科共同營運長朱尚祖及無線通訊事業部總經理李宗霖也先後投身OPPO,準備協助OPPO發展自有晶片。
5G上路助長跳槽趨勢
這股跳槽趨勢凸顯中國揭櫫「去美化」大旗後,國內市場規模依然極為可觀,今年又是5G上路元年,對自有技術的高度需求,讓台灣培養的高階人才紛紛跨海效力。
不過要注意的是,中資挖角風潮經常與侵害營業祕密訴訟緊密相連,未來這股趨勢繼續擴大,恐會繼續損傷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寶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