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觀點》比ECFA更重要的事

2020-07-06 06:10

? 人氣

20200630-總統蔡英文30日出席中華電信5G啟動記者會。(盧逸峰攝)
作者指出,總統蔡英文面對ECFA議題,雖表明要與中國大陸「脫鈎」,其實選擇的是一種逃避手法,不願向民眾說明清楚台灣在現實上的處境。(資料照,盧逸峰攝)

事實上,回顧目前兩岸皆擁有會籍的政府間國際組織,台灣的會籍身份都不是「主權國家」,而是「區域會員」(亞洲開發銀行,ADB)、「經濟體」(亞太經合會,APEC)、「個別關稅領域」(世界貿易組織,WTO)、「漁業實體」(北太平洋鮪魚國際科學委員會、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等,都看得到兩岸特殊性以及「一中」原則之下的安排。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國際組織如此,區域整合更是如此。此前台灣與新加坡洽簽經濟協議,當時國台辦即表示:「相信新加坡會繼續奉行一個中國政策,據此妥善處理與台灣的經貿關係。」說明台灣與其他國家洽談經濟合作協議,仍無法掙脫「一中」原則的真實景況。

2014年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華府智庫演說時說過:「台灣能否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要看中國大陸的態度,畢竟這不只是經濟問題,跟政治也大有關係。」李顯龍這番讓台灣民眾聽來相當刺耳的忠告,同樣適用於今年內將簽署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中國大陸在此中扮演了更為龐大的角色,台灣真的能無視兩岸關係而在區域整合之中取得一席之地嗎?

曾任職台灣經濟研究院中國產經研究中心的學者吳福成則分析,台灣與RCEP經貿投資相當密切,同時涉及了東亞生產網絡和供應鏈問題,台灣若無法加入,恐有「斷鏈」危機。吳福成也明確指出,兩岸政治互信基礎不夠,將拖延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機會,因此兩岸之間的政治互信溝通、降低大陸對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政治疑慮,仍然是相當必要的。

認清地緣局限審慎權衡

除此之外,另外一個無法置身事外的問題,在於台灣能否辨清自身在地緣政治中的位置,從而做出對己最有利的選擇。如前所述,東協(ASEAN)主導的區域經濟整合進程,是來自台灣南方一股強勁的衝擊波,而另一股則來自於台灣北方,台灣主要貿易對手南韓的貿易覆蓋率已超過六成,台灣有可能在遭夾擊下泰然處之嗎?

長期以來台灣寄望於「民主盟友」日本的支持參與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談判,但目前看來並無實質進展。同時,日本也在調整與中國大陸的關係,例如在政治上,6月初日本拒絕了參加美國、英國等嚴厲批評中方的聯合聲明;又如在經濟上,台灣部分媒體雖然不斷高唱日本產業鏈「去中化」的現象,但實質上日本在推動的是「中國+1」策略,以更為多元的方式,強化和應對日本國內產業鏈的脆弱性,而並非要大規模地從中國大陸撤退,「脫鈎」的說法反而顯得虛幻且不切實際。

面對中美大國博弈而尋求調整自身能動性的東亞國家,還包括了新加坡。李顯龍在6月9日出版的《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期刊發表文章,傳達了對於當前中美形勢的觀察和判斷。他認為大多數亞太國家不希望被迫在中美之間選邊,盼能與雙方都培養良好關係,它們一方面認識到美國在區域內扮演的角色,另一方面也承受不起疏遠中國的代價。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美聯社)
李顯龍在期刊發表文章指出,大多亞太國家並不希望被迫在中美之間選邊支持,並希望能與雙方都培養良好關係。(資料照,美聯社)

對於中美兩個大國來說,他們需要衡量的是如何在競合之中維持關係;但對於諸如新加坡等夾處其中的國家而言,誠如李顯龍所言:「與中國建立經濟關係的同時,也與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保持著牢固的連結,從而享有兩全其美的好處。」要考量的則是如何站在國家主體性的立場,透過朋友圈的擴大去保障自身的國家利益。

回到ECFA存續問題,之所以成為台灣眾所矚目卻又眾說紛紜的爭議話題,恰恰就是因為台灣人心裏很明白自身所處位置的迷茫——政治上要遠離大陸、經濟上卻又愈發緊密,也因此在國際參與和區域整合的舞台愈趨邊緣,從而對於ECFA投射了又愛又恨的矛盾與糾結。

若是兩岸關係繼續放任火車對撞,台灣只能越加在美日身上孤注一擲,卻未理解到美日的國家利益與台灣自身利益從來都不是等號關係,台灣真的有足夠的實力去承擔後果嗎?蔡英文在連任就職演說中強調,「未來四年,我們面對的,是全球經濟更劇烈變動,和供應鏈加速重整的局面」,但變動、重整的本質和樣貌是她沒有清楚交代的。台灣作為出口型的經濟體,出口佔GDP比重達六成以上,未來如何安身立命,關鍵在於理想與現實的權衡,這是比ECFA更重要的事。

20200702-多維觀點056期。(多維提供)
多維觀點056期。(多維提供)

*本為原刊《多維TW》月刊056期,授權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

張鈞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