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周刊》報導發布後,媒體蜂擁包圍傳說中的「比特幣之父」中本聰住家,他剛開始不願意應門,眼見記者不願離開,出個門也一路緊跟,他才表明接受懂日語的記者訪問,只要請他吃頓午餐就好了。中本聰後來接受《美聯社》2小時專訪,以不甚流利的英文夾雜日語,全然撇清與比特幣有關。
比特幣?沒聽過
中本聰表示,他本來不知道比特幣是什麼,三周前《新聞周刊》記者聯絡時,兒子才解釋給他聽,他表示報導中有許多資料屬實,像是本名、工作經歷,不過堅決否認自己是報導標題所稱「隱身比特幣背後的臉孔」。
中本聰在壽司店受訪時多次強調:「我跟那東西沒關係。」至於周刊所稱,他在警察在場時回覆「我已經不再參與其中,不能再討論下去….」則完全是一場誤會。
中本聰1959年就移居美國,但英文並不流利,他說自己那天的意思是:「我已經不是工程師了。就算是以前,公司雇用我的時候,都簽有保密條款,受雇期間跟以後都不能對外透露消息。結果聽起來變成,我之前搞過比特幣,後來沒有。但我真的不是那個意思!」
記者堅持沒聽錯
《美聯社》再次向《新聞周刊》記者古曼求證,對方堅持自己的第一手資訊:「我們的談話沒有誤解之處,他確實承認自己參與比特幣運作。」但同一篇報導也詳述,中本聰的前妻、孩子並不確定他就是比特幣系統的建構者,並稱他寫不出論文那麼優美的文句。
《美聯社》也說,中本聰似乎不太清楚比特幣的本質,言談間總把Bitcoin說成Bitcom,以為是一家企業。他沒聽過比特幣基金會的主要開發人安德森(Gavin Andresen),照理說兩人應該緊密合作過很長的時間。
中本聰也否認發表過相關論文,論文首頁聯絡郵件地址不是他的。他不確定Peer-to-Peer(對等網路)一詞何意,他洩氣說:「不就地址嗎?我不懂啦,什麼東西嘛!」
他1987年曾經幫花旗作過財務系統「Quotron」4年,後來市場大賣,所以覺得比特幣沒什麼了不起,「隨便程式設計師應該都會弄。」更早之前,他曾經受僱於休斯飛機公司(Hughes Aircraft),為美國空軍與海軍研發飛彈系統,1999年進入美國聯邦航空總署(FAA),911恐怖攻擊後被遣散,職業生涯絕大部分的工作內容,都不能跟外人討論。
中本聰解釋,23歲改名是因為進入軍方包商,必須歸化美國籍,所以保留原名,加上洋味比較重的Dorian Prentice,前者希臘原意是「質樸男子」,後者則反映他熱愛學習。不過他現在只擔心,這場媒體追逐戲碼還會搞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