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的順差必定造成另一國的逆差,中國高儲蓄率的結果,就是其他低儲蓄率國家,像是美國或英國,的虧損。華爾街日報進一步指出,近年來大量進口到美國的低廉中國商品,已經使美國流失了好幾百萬的本地工作機會。
現在看來,雖然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減少,但這僅是美國對中國商品需求降低所造成的結果,並沒有改善最根本貿易習慣不同的問題。所以,長久而言,美國對華逆差的減少是否能使美國整體經濟造成正面影響,仍有待商榷。
如果貿易戰對美國沒有優點,川普還在堅持什麼?
從上述的結果來看,減少貿易逆差對美國看起來並沒有太大的必要性,那貿易戰到底為了什麼而打?台大經濟系教授陳添枝曾指出,縮減中美貿易逆差恐怕只是川普的口號,真正的目的,是為了阻止中國成為科技霸權。
舉例來說,美國對中國的伺服器課稅,會連帶影響生產伺服器的廠商、上下游業務,一直到社全網站經營和電子商務部門。因此,製作伺服器的廠商會將工廠從中國移出,間接讓中國喪失了取得科技先機的機會。
美國對中國增加關稅的商品挑選非常精準,往往針對會影響科技技術、但並不太容易將價格上漲轉嫁到消費者身上的商品,伺服器就是一絕佳的例子。因此,比起「貿易戰」,對美國而言,這似乎更像是一場兩大國較勁的「政治戰」。
疫情之下,貿易戰還要打嗎?
新冠肺炎疫情重創中美兩國,經濟跟著奄奄一息,不少人疾呼終止貿易戰,不要繼續這種雪上加霜的角力。加上美國高居不下的失業率,讓更多聲音認為應要降低對中國的關稅限制,讓美國人能買到價格低廉的中國商品,同時,也透過貿易交流,創造更多工作機會。
然而,也有另一方聲音,認為該趁著疫情時期,升級貿易戰,一方面出於政治考量,將貿易戰當作中國沒有控管疫情的懲處。更重要地,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以中國現在的情況,根本不可能履行他在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時所作出的承諾:在2020與2021兩年間,進口2,0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
疫情對中國經濟的打擊恐不亞於美國,雖然中國曾多次表示,疫情過後,中國對美國進口幅度的下降,遠小於對全球其他貿易夥伴幅度的下降,認為自己並沒有違背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然而,中國曾承諾的2,000億美元進口商品,並不是一筆小數字,在當時就有不少經濟學家指出,這是一個幾乎不可能達成的任務,更不用說加上現在被疫情打擊的經濟慘況了。
責任編輯:周岐原
◎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