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缺乏敏感或說粗暴以待
也因此,當我的學生自主發起「大陸妹」青菜重新更名的行動時,我不但沒有輕忽以待,反而大力支持、大聲呼應。誠然,在這個訴諸輿論化的過程中,關於「大陸妹菜」的命名過程,在台語教師先進與一些網友們的考據澄清下,有了更明確的詞源理解。基本上,當初是為了區隔台灣土種的萵仔菜(台語發音為「ue-á-tshàie」或近似腔調的「e-á-tshài」,即俗稱A仔菜或「meh-á-tshài」),而將從中國引進栽種的福山萵苣,簡稱為「大陸A仔菜」或「大陸meh-á-tshài」。
換言之,發音像是「大陸妹仔菜(meh-á-tshài)」其實就是「大陸萵仔菜」,完全沒有什麼問題。但弔詭卻是接下來的命名轉接,從南部農民單純指稱這個新栽作物的台語口音,被北上的農產運銷商直接以北京話改譯、極度媚俗低廉地重新命名為「大陸妹」。自此,一個拼貼自既存族群與性別雙重偏見的新符碼誕生了。它既是一個青菜名稱,但又不只是菜名。前者提供做為符號表層的中性偽裝,但符號的裡層,卻是真實深刻讓許多人確切感到不舒服的輕蔑態度。
從產地稱呼「大陸萵仔菜」,到市場改喚作「大陸妹」的商品化歷程,顯示了台灣社會對命名與汙名的一線之隔,仍然缺乏敏感或說粗暴以待。自以為「有創意」的諧音稱呼,竟然不以為意地踩踏在中國籍女性移民移工的人權感受上。只要將心比心地簡單想像一下:如果有美國或日本社會,經常吃叫一種菜為「台灣妹」,不管它命名的過程有無歧視惡意,或多或少我們都會感到被羞辱,不是嗎?
綜上所述,我個人當然還是主張「大陸妹」必須更名,但原本附議學生提出的「福山萵苣」稱謂則可再商榷。或許回歸原來的命名脈絡:「大陸(或中國)萵仔菜」(如前述直接以台語發音),可能是最適切的折衷選擇。
長期性別、族群權力不對等所致
最後,也希望有此反思並付諸倡議行動的各位朋友,能對多數繼續慣用「大陸妹」稱呼的人,保持相應的同理心,不用過多苛責,只需反覆溝通。畢竟真正的問題,不是人們用此語彙有無歧視動機,而是長久以來性別與族群的權力不對等關係,透過一把小小青菜的無意識複製。我們要反省改變的是後者,這需要平心靜氣的耐心。
*作者為現任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師。本文原刋《新新聞》1581期,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