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中的運動 「賤民解放區」非為奪​權

2014-04-03 17:13

? 人氣

現場更架設影音裝置,每晚7點多舉辦論壇,遊戲規則是大家一起決定想討論什麼,比如1日晚間的主題是自由貿易,2日晚間播放綠色小組1990年為野百合運動留下的影片記錄,這樣的「賤民解放區」,近日都吸引近200人或坐或站參與,頗受歡迎。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陳秀蓮強調,這裡的發言方式是「一個人講,另一個人也可以反駁」,因為「發言形式就決定了你跟群眾的關係」,賤民區的成立初衷,是希望訓練群眾真正進入民主,讓大家反思自己和民主的關係是什麼。

盧其宏也表示,賤民區不想再複製由上而下的菁英決策模式;他指著正在播映的野百合運動影片說,野百合就是幾十間大學和高中都推派校際代表,而校際代表的任務非實質決策,比較像是資訊傳遞、方便統計,把一個個問題帶回學校讓所有人表決。

隨機訪問現場參與者,賤民解放區的效果顯然與初衷相去不遠。剛畢業不久的淡江大學校友呂先生說,這裡談的議題和討論形式,都跟立院外其他場合,如青島東路、濟南路上面的不一樣,其他地方都是台上的人講話,台下喊對啊、對啊,「好像他要給什麼他決定,如果你有什麼聲音也很難讓人聽到,比較是『上對下』」,但賤民解放區的群眾若反對主持人,就可以當場反駁、拿麥克風發言,前幾天甚至直接把說話者噓下台。

31歲的蕭小姐則表示,她主要是對這裡討論的議題內容有興趣。而台大歷史系2年級的林芸指出,上週經過賤民解放區,就對醫療通道大辯論深感興趣,因為她本來就對醫療通道有疑慮。

看了24年前野百合運動的影片,對照今天的運動,林芸也直言,她忍不住懷疑「民主到底有沒有進步?」她指出,野百合運動時有校際代表,用的是直接民主的方式,現在卻連決策核心是誰都不是很清楚,大家比較知道的就是媒體報導的陳為廷、林飛帆,其他有哪些人或教授都不了解。

為「邊緣參與者」開闢天地 絕非分化運動

賤民賤民,似乎也碰觸到某種「階級」概念?關於這個問題,陳秀蓮以個人名義發言表示,確實,像她有次親眼看見一個接近大家心目中「流浪漢」形象的阿伯,去物資組拿包子,物資組志工不給,說他不是學生。而她自己有次索取貢丸湯,另1個阿伯也在旁邊開口詢問,用的卻是好戰戰兢兢的口氣。

陳秀蓮直指,「運動本來就是會吸引很多邊緣人」,有些看起來像「小混混」的,其實也不一定是來鬧場,何況大家應明白,「所有社運都是靠弱勢者在撐的,來捐物資的人常常都是一般人,就像那個賣香腸的阿伯……誰在支援你?大部分是一般人、弱勢者,這些人改變社會的動力往往比中上階級的人來得大,可是這些人永遠不會握有決策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