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日前在訪美前後戲劇性拋出「親中愛台」的說法,隨即引發兩岸輿論的譁然,關鍵在其集派系色彩、實力派諸侯與未來接班人3種角色,發言內容自然牽動民進黨內部權力結構的發展。即便「親中愛台」的政治效應,隨著府方各項暗示性的政治反制、柯文哲訪滬的新聞效應以及賴清德本身的反覆說詞有所退燒,但台灣輿論近日掀起的「賴清德9月組閣」的說法,也使得過去霧裡看花的局外人,終於可以一窺賴清德的內心盤算。
原來,親中愛台說雖然也是一種政治表態,但本質上更像是權力議價的籌碼或工具。
即將卸任台南市長的賴清德擁有極高的人氣與聲望。究其原因,除了擁有類似陳水扁經歷的「礦工之子」的成長之路,卻也同時具備了蔡英文的海外學歷,使其角色定外上融合了兩者的民粹/理性的雙重特質;若再加上外在形象與口才便給的優勢,使其在進行文宣包裝時更加如虎添翼,這使得「賴神」頓時間成為台灣眾所皆知的流行稱謂,其政治行情自然水漲船高。
但賴清德也看到了自己的侷限與風險,核心問題是如何保持卸任之後的政治動能,如果沒有適當的出路規劃,極有可能耗損累積而來的政治資本。困難之處在於賴清德除了必須理性考慮自己的未來選擇外,更必須兼顧新系的派系利益以及民進黨內派系平衡的權力結構。
就新系的利益而言,由於陳其邁與黃偉哲的民調持續領先中,這意味在陳菊與賴清德卸任後將拱手讓出地盤,這對深信「革命根據地」邏輯的新潮流來說,必須從其他地方補足流失的政治資源,否則2018之後6都只剩下鄭文燦的桃園而已,派系利益遂構成新系支持賴清德北上參選新北市長的動機。此一佈局對於蔡英文的權力威脅較小,所以「徵召說」就成了民進黨時髦的議題。
對於賴清德來說,新北市的參選規劃應該是最不理想的選擇。道理很簡單,選上雖不意外,但極有可能就此坐困地方成為「民進黨版朱立倫」,當賴未來評估連任之路時,其黨內主要的競爭對手林佳龍與後起之秀鄭文燦在2022年已經卸任(至少此二人2018年的連任之路壓力較小),並得以從容佈局2024年的大位,賴清德反而陷入進退失據與被動的窘境。
如何走出自己的道路,擺脫黨內權力結構與派系利益的制約,遂成為賴清德的當務之急;關鍵就在於如何利用自身的內線優勢,在議題上進行新的政治博奕。很明顯地,賴清德遂以「親中愛台」作為與蔡英文議價的切入點與手段。直白來說,其最高政治目標應為黨主席,次佳目標為行政院長。
蔡英文政府面對此一挑戰也有其「還價」與「入局」的作法。除了透過府方發言人表示「此一說法與蔡英文的主張一致」藉此降低其論述位階外,並透過林佳龍與鄭文燦兩位潛在競爭者同時提出「知中愛台」與「友中愛台」說法,稀釋了政治能量;更重要的是,民進黨秘書長隨即表示在「大陸官員來台」與「陸生納健保」兩項議題採取保守的態度,其目的也在宣示蔡英文主席的權威;雖然外界對此權力操作存有質疑與批評。
蔡英文之所以立即作為,是因為在台灣半總統的制度缺陷下,「總統兼任黨主席藉以控制立院與組織」儼然成為藍綠執政的共識。除非是因為「民調過低」或是「選舉挫敗」,否則明年蔡英文連任主席後豈會輕易將權力交出,賴清德目前也自然也無正當性智取主席大位。
就談判理論的基本假設來看,「不讓退手一無所有」的次佳方案,往往是雙方成交的基礎。由於黨主席與新北市長兩的選項,對於蔡英文與賴清德而言都具有難以妥協的苦處,使得行政院長則成為雙方可接受的交易結果。雖然這對於賴清德而言存有較高的風險,特別是台灣目前的政治環境下,行政院長極有可能是「有責無權」與「吃力不討好」的位子,在政績不振難有作為的陷阱下,一個不小心可能將其政治資本瞬間耗損殆盡。但在考量「政治能量」與「坐困地方」兩難之間,這也許是賴清德目前可走的道路。
*作者為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