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印兩國發生了短暫的邊界戰爭,半個多世紀以後中國在同不丹邊界爭議地區同印度軍事對峙經過兩個月令那裏再次成為南亞次大陸一觸即發的潛在衝突熱點。
50年來中印在喜馬拉雅山麓的邊界爭議以及雙方的不信任似乎沒有得到根本改善。和在洞朗修路以及中巴經濟走廊穿越巴基斯坦控制的被印度聲稱擁有的喀什米爾地區一樣,50年前中國在阿克塞欽修築從新疆通往西藏的公路加劇了印度的猜疑和不安全感。現在和過去一樣,達賴喇嘛和流亡西藏都成了中印不信任的一個重要因素。
印度現在和1962年開戰前夕一樣都自認為國力強盛軍力強大。當時印度領導人尼赫魯命令軍隊推行「前進政策」,向爭議邊界地區推進,認為中國不敢攻擊印度,同時也沒有讓印軍有足夠的凖備和凖備抵禦中國軍隊可能的反擊。
現在似乎中國也不願意在致力於「和平崛起」以及「一帶一路」的宏偉藍圖的時候捲入一場邊界衝突,因小失大。這是許多分析認為中國不會武力解決的原因。但也有分析認為,一旦戰爭爆發後,印軍可能和上一場戰爭一樣,無力對抗軍費4,5倍於印度,而且加速現代化的解放軍。
前進政策
印度同西藏傳統的文化和貿易聯繫使印度認為自己在西藏具有特殊利益,在英國殖民時期和以後,把西藏當作隔離中國的緩衝區。而中國則認為印度把西藏作為緩衝區是從英帝國那裏繼承下來的「殖民心態」。
中國軍隊1950年進入並且控制西藏,使印度軍方突然感到來自北方的軍事壓力,同時在印度看來無疑是中國控制力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因此在隨後的中印邊界爭議中,中國總被當作巨大的獲益者和侵略者。因此在1962年邊界戰爭爆發出乎許多印度人的意料:中國人既然已經取得了這個西藏的巨大利益,為什麼會為幾萬平方公里的爭議地區大動干戈?
《長期競爭:20世紀的中印對抗》的作者高龍江(John Garver)認為,在尼赫魯看來,支持西藏歸屬中國換取了西藏自治以及印度在西藏的感情和文化利益的承認。但是1959年3月西藏發生反叛對尼赫魯來說,西藏自治承諾已經化為泡影。
從1961年開始,尼赫魯命令軍方採取「前進政策」擴大控制邊界爭議地區領土,同時沒有給軍方足夠的資源應付可能來自中國的反彈。「前進政策」不斷蠶食土地控制,最終在1962年10月20日招致中國軍隊的反擊。一個月後印度完敗,1,383名印度軍人戰死,因為缺乏冬衣,許多印軍死於嚴寒而非炮火。
西藏問題
毛澤東1964年對尼泊爾代表團說,中國和印度主要的問題不是麥克馬洪線,而是西藏,「在印度政府看來,西藏是他們的。」因此印度的「推進政策」被中國看成「繼承大英帝國主義的殖民衣缽」,繼續對中國擴張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