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中國?六位專家給新任美國總統的政策建言

2020-11-03 12:10

? 人氣

2019年6月29日,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大阪召開的G20峰會上握手。(美聯社)

2019年6月29日,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大阪召開的G20峰會上握手。(美聯社)

激烈的美國大選揭曉在即,無論川普連任成功,還是拜登成白宮新主,下任美國總統都將面臨未來四年美中關係走向的新挑戰。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美國之音記者採訪了六位專家,就美國對中國的定位、經濟貿易、網路安全、人權、台灣等5大議題為下任總統提出建議。

下任美國總統應如何明確定義中國至關重要。中國究竟是美國的競爭者(Competitor)、敵手(Adversary),還是敵人(Enemy),將界定美國對華關係的性質,並預示其未來走向。

定義中國:敵對與合作混合的競爭關係

溫斯頓・洛德(Winton Lord)是近50年前美國打開中國大門外交的參與者;他曾在共和、民主兩黨政府中任駐華大使和負責亞太事務的助理國務卿。

長期參與和觀察美中關係的前美國駐中國大使洛德(美國之音鐘辰芳拍攝)
長期參與和觀察美中關係的前美國駐中國大使洛德(美國之音鐘辰芳拍攝)

洛德大使告訴美國之音,下任美國總統應繼續現政府對中國的定義,即中國是美國的主要戰略競爭對手。他認為美中「所有關係將繼續是一個競爭性混合體,有些敵對的熱因素,還有些有限的合作因素」。

洛德大使認為,中國不是美國的敵手,因為中國「不是一個全面性敵人,不是一個必然導致衝突的敵人」;不過他指出,「儘管美中之間有競爭與合作,無論(中國)在人權、對台灣的威脅,還是對我們社會的滲透,我們都會在這些領域裡反對他們。」

洛德大使強調,美中關係目前的狀況很大程度是中國領導人習近平造成的,「從這個意義上講,美中關係中有對抗的成分,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必須陷入衝突或讓中國徹底成為敵人。這只是意味著兩國關係存在著緊張,特別是由於中國最近在國內外採取的需要我們加以管理的行動。」

紐約大學法學院教授孔傑榮(Jerome Cohen)是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政府的國際法律啟蒙者,也是為中國的異議和維權人士提供法律援助最多的美國法律專家之一。

紐約大學法學院資深教授孔杰榮(美國之音方冰拍攝)
紐約大學法學院資深教授孔傑榮(美國之音方冰拍攝)

現年90歲的孔教授認為,下屆美國總統不應將「與中國關係的複雜挑戰過於簡單化」。「我不認為一個單詞或一句話可以概括出一個足夠的可供考慮的戰略。為了既簡單又足夠,我有個公式,稱作4個C」。」 即合作(Cooperation)、競爭(Competition)、批評(Criticism) 、遏制(Containment)。

雖然孔傑榮也將中國定義為美國的競爭者和需要遏制的對象,但他更強調美中合作。他說:「我們必須更加努力地與中國合作。在氣候變化、環境和經濟領域;還有在那些我們沒有多少經驗的安全領域:太空和網路,北極和南極,所有這些領域都急需更好的規則、秩序和安全。而要沒有美國與中國,以及其他大國的合作這是不可能達成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