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出生於愛爾蘭裔家庭,家族都是虔誠天主教徒,他也將是美國史上第二位信奉天主教的總統,第一位是1963年遭刺殺身亡的甘迺迪(John F. Kennedy)。拜登從不避諱宗教信仰帶給他的力量,但他在政治立場上與民主黨進步思想接近,包含維護女性墮胎權與LGBTQ權利,支持同性婚姻,也反對川普政府對跨性別人士的從軍限制。此外,他特別在乎環境議題,主張積極應對氣候變遷,承諾上任後將重新加入《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也計劃投資綠能,並恢復電動車稅收抵免,並增加對電動車製造商的補助。
性騷擾疑雲
拜登性格直率,在媒體前也常有失言表現,但整體上較少醜聞。拜登參選以來卻多次傳出性騷擾疑雲,例如前助理里德(Tara Reade)控訴27年前遭拜登性騷擾,里德稱1993年她擔任拜登參議院辦公室助理時,拜登曾將她壓在牆角,將手伸進襯衫和裙底。拜登競選辦公室則否認指控,稱為子虛烏有;前州議員佛羅雷斯也曾指控拜登在造勢場合中「深吻」她的後腦勺,令她相當不適;亦有媒體觀察並剪輯拜登在公開場合的舉動,發現他確實習慣對年輕女性「過於親密」,即使沒有性騷擾意圖,也有踰越身體分際之嫌,被川普和反對者批評為「猥瑣老喬」(Creepy Joe)。
「中國崛起並非美國終結」
無論拜登為人如何,台灣民眾最關心的仍是他對中國的立場。拜登身為老派民主黨人物,相信美國需領導全世界並信奉以自由主義,過往談及中國時他始終抱持拉攏共事的立場,雖承認中美的競爭關係,但也要顧及共同利益,尤其希望中美在氣候變遷跟新冠疫情等議題上合作。他從參議員時代就開始研究中國,2011年還曾在《紐約時報》發表題為《中國崛起不是我們的終結》(China's Rise Isn't Our Demise)一文。
不過,拜登對中國的態度近來有明顯轉變,近年的南海衝突、智財權紛爭與貿易戰等議題上,美國與中國的競爭關係愈發鮮明,也成為兩黨共識。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10月21日公布的民調顯示,至少66%美國民眾對中國不抱好感,是該中心2005年開始調查以來的最高點,較川普2017年上任時激增近20%;對中國有好感的民眾僅佔26%。拜登陣營在選戰中都承認,北京是華府在經濟、科技、軍事及外交上面臨的最大挑戰,華府智庫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SIS)亞洲資深顧問葛來儀(Bonnie Glaser)指出中美關係可能「回不去了」。她曾說:「(中美)互不信任的程度從未如此高過。」
迫於大勢所趨,拜登政府不可能再向中國大幅靠攏,但分析認為,拜登對抗中國的方式仍與川普非常不同。例如拜登可能不會撤回川普任內簽署的美中第一階段貿協定,但他將採取關稅戰以外的方式,達到提升美國競爭力的目的。面對台灣、香港與新疆的人權問題,拜登也傾向採取「包圍戰」,先在亞太區域重建盟友間的信任,再藉此迫使中國改變。一如他在辯論中強調:「我們需要讓友邦與美國站在一起,並對中國說:『我們依照規則來,你們也要照遊戲規則走,否則就要在經濟上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