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俞歡觀點:溫減計畫無新意,台灣減碳還要落後多久?

2020-11-09 06:30

? 人氣

20200924-民進黨立委洪申翰(左)等立委24日舉辦記者會,共同要求行政團隊應正視氣候變遷,並且提出邁向2050淨零碳排、推出台版綠色政綱、提出《氣候變遷法》、納入多元社群參與氣候政策,完善台灣的氣候治理。(洪申翰國會辦公室提供)
綜觀各部門的減排計畫,大多了無新意,追其原因,或許和民進黨立委洪申翰說的一樣,大家都在仰仗能源部門的紅利。圖為洪申翰(左)等立委舉辦記者會,共同要求行政團隊應正視氣候變遷,並且提出邁向2050淨零碳排、推出台版綠色政綱、提出《氣候變遷法》。(資料照,洪申翰國會辦公室提供)

又或者被視為用電大戶的製造部門,搭著能源轉型的順風車「自動」減量,工業局對產業就只提出輔導、推動、鼓勵的政策就好,卻未再進一步考慮汰換及研發低碳製程的可能。我曾在德國能源新聞組織CLEW贊助下前往德國,參訪鋼鐵、水泥及化工廠的低碳生產計畫,這些產業除了是用電大戶,生產過程中也會排放大量溫室氣體,幾間大廠無論是為公關形象、還是著眼於日後歐盟碳稅勢必增加成本,都已投入數十萬、百萬歐元的經費,研發低碳、甚至無碳的生產技術;然而回到台灣,詢問同產業的本土廠商是否願意採用類似低碳製程技術,業者說那「太先進了」,並不考慮引進。德國綠能已佔比超過30%、遠高於台灣,大型製造業仍汲汲營營於扭轉排碳製程,反觀台灣的製造業卻還只是把製造生產和減碳視為涇渭分明兩件事,維持生產日常,減碳就靠搭上能源轉型順風車滿足要求,如此消極態度不僅不利產業未來競爭力,顯然更無助台灣達成碳排減量、甚至碳中和的未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每個部門在減量目標的簡報最後,總不忘提及相關減碳手段的預期效應,好比工業局推算製造部門減碳可帶動300億投資,能源局預計可帶動1兆投資額、1.2兆產值等。這樣的訊息,彷彿要傳達減碳並非壞事、也可創造產值,但若只以能創造多少產值來檢視減碳政策,或許太一廂情願,畢竟今日之所以要減碳,就是源於過去人類奮不顧身追求成長和效率製造了大量碳排,且若減碳只做能夠創造產值的部分,許多管制類的方案更容易因為會造成此刻的產值下降而不被提出。與其談產值,何不計算,若我們在這一階段成功達成了減排目標,則可不用枉付多少的環境成本、或是省下多少迴避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成本?

氣候變遷帶來的現實,或許已經沒有人不會承認,只是看我們願意付出多少成本,去阻止情況繼續惡化。而目前從政府提出的第二階段管制目標草案,未見其他減碳積極作為,甚至至今還在為了要不要補助燃油機車、減免燃油車貨物稅等現況看來,種種作為,真的很難稱得上回應了年輕世代對於氣候議題的關注和倡議。當亞洲鄰國都已經明確宣示碳中和的政策目標,一度以第一個啟動能源轉型為傲的台灣,這次還要再落後多久?

*作者為媒體工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

尹俞歡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