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鴻源觀點:通識教育為何如此重要?

2020-11-08 06:30

? 人氣

反觀美國,他們不僅高中不分文理組,許多大學前兩年也是這樣,目的是為了讓一般大學生具有基本的科學與人文素養,以因應未來無論是企業、政治或軍事決策者的需要,即使是一般公民,也應具有基本的科學與人文知識。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一些美國著名人物在大學時原本主修文法科系,但學習過程中覺得興趣改變,一樣可以很順利轉行,如著名的Google大中華區前任總裁李開復先生,原本在哥倫比亞大學與現任總統歐巴馬同班念政治系,但大三時發現電腦科學對他更有吸引力,因為轉攻電腦,之後順利進入全美排名第一的卡內基美隆大學念研究所,因發明連續語音辨識系統而名噪一時,如今是人工智慧(AI)的專家。

另一位是美國科學家德華·維騰(Edward Witten),是美國數學物理學家、菲爾茲獎得主,也是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畢業於布蘭代斯大學歷史系、普林斯頓大學應用數學博士。他是近代弦理論和量子場論的頂尖專家,被視為是愛因斯坦的後繼者之一。為何大學讀歷史系的人,研究所卻可以改唸數學物理? 關鍵在於他們的通識教育並非營養學分。

近年來筆者在大學教授有關科學通識課程,明顯感受到文理組學生學習上的差別,如果談稍微深入一點的東西,高中念文組的同學就似乎有聽沒有懂,所以我授課盡量以通俗為原則,力求生活化與趣味化,盡量做到深入淺出與寓教於樂。

筆者常給學生看一部名稱為《超越顛峰》的影片,然後請他們發表心得。該片內容敘述一位美國職棒大聯盟退休老人如何訓練一隻老鷹的故事,在老人循循善誘下,一隻原本被某位農夫關在雞籠中養大的乖巧老鷹,在老人循循善誘下,一步步激發其潛能,終於翱翔在天空。

可見動物都有其潛能,如果從小被壓抑,長大後會喪失其原有本能,只要給予適當鼓勵與引導,不需體罰,也能發揮其潛能。這部影片有達爾文的科學演化論意涵,也很有人文精神,可以啟發學生向上。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通識教育應受到應有的重視,現代公民均應具備基礎科學與人文知識與素養,因此文理不需太早分組。如果教育界人士與家長擔心學生課業壓力,教法上應減少背誦,如目前高中文言文佔篇幅高達65%,大一還有國文,值得檢討。當年愛因斯坦在德國念中小學時,就對那些需要背誦的文法學科恨之入骨,後來轉學到瑞士,教法靈活,終於大放光芒。

科學增加我們的理性與悟性,人文培養我們的感性與人性,兩者平衡才能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缺一不可。人類歷史之所以充滿許多悲情,難道不是常因為理性與感性的平衡出了問題所致嗎?

總之,通識教育在培養學生崇高的品格,科學與人文素養,以及可以帶得走的自學能力,不應當作是營養學分,則未來台灣可以自行培養出如同張忠謀那樣的偉大企業家。

*作者為台大物理博士 、文化大學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