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府8日舉辦《誰來基隆》歷史圖文書新書發表會,導演魏德聖出席時表示,歷史、人文常在商業利益下被犧牲,但台灣應該各地能都從歷史、人文裡找到發展商業的做法。魏德聖舉例,台灣觀光、行銷為什麼常常輸日本?其實日本也沒什麼,「但他們可以把沒什麼做到有什麼,台灣是把有什麼做到沒什麼」,很多東西只要做得夠大、夠精緻,不用刻意走向國際,國際自然就會來。
基隆市文化局出版《誰來基隆-多元族群歷史圖文書》,透過5本故事書描繪基隆400年來各族群的生活樣貌,8日於台北松菸誠品舉辦新書發表會,並邀請基隆市長林右昌、魏德聖對談。
林右昌表示,基隆這幾年把文化、歷史放在市政優先順位,而包括交通、都發、教育單位也配合推動,像是教育處將會與文化局合作,把《誰來基隆》這5本書推廣到全市中小學,「我們對自己土地的認識實在不夠,這一代要思索怎麼為下一代多做一點事。」
林右昌談到,基隆這些歷史過去只存在文獻、外國人的紀錄上,但透過大基隆歷史現場計畫把歷史場景重建,過去台灣多著重單個建物的修復再利用,但最重要是把點、線、面串連成空間,其中大沙灣歷史園區明年中左右會完成,基隆從原住民巴賽族到1626年西班牙人到來,歷經荷蘭人、清法戰爭,直至近代包括1949年中國移民很多都是在基隆下船,基隆等於是近代台灣歷史的縮影。
魏德聖表示, 如果一個地方的歷史、人文是一棵棵的樹,在商業利益取向下常覺得,砍掉樹來種花比較漂亮、比較有商業利益,但他看到基隆出這套書是在樹上中花,「誰說歷史人文不能產生大的經濟利益?」台灣應該各地能都從歷史、人文裡找到獨特發展商業的做法,不只有砍樹種花。
「《賽德克・巴萊》、《Kano》都是在無意間翻到書」
現正在籌拍《台灣三部曲》的魏德聖談到,台灣的歷史人文教育並不夠,過去他如《賽德克・巴萊》、《Kano》、《海角七號》都是在無意間翻到書,才覺得這麼精彩故事為什麼自己身為台灣人卻不知道?而從事文化、歷史工作很辛苦,影視是比較強勢的媒體,因此他才想用電影的方式,讓人覺得自己跟歷史、土地有連結。
魏德聖認為,很多人看台灣自己的東西都覺得沒什麼,但台灣觀光、行銷為什麼常常輸日本?「日本也沒什麼,但他們可以把沒什麼做到有什麼,台灣是把有什麼做到沒什麼」,他常常看一些東西,都覺得為什麼不再做精緻一點,他認為不用刻意走向國際,只要把自己做大、做精緻,國際自然就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