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發生的事,不表示不會發生;不會發生的事,那就連「鏡花水月」都談不上;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口中,「被馬英九一撥人炒作出來」的「蔡習會」,就是連「鏡花水月」都談不上的「假議題」,但未必是被「馬英九一撥人」炒作出來,而是對兩岸僵局持續企圖找解方的人士的某種想望,只是,這個想望或許要提前畫下句號了;就像民進黨痛批馬英九舉辦「馬習會五周年研討會」,是期待「二次馬習會」一樣,至少在蔡英文總統任內,大概都是不會發生的事。
前後任總統為了兩件(至少未來三年)不會或不大可能發生的事「鬥嘴鼓」,唯一的感慨是:在兩岸「官方關係」降到冰點的情況下,依舊不絕如縷的民間交流,只能自求多福,有事,不能指望政府(比方所謂的台諜案,或者台商投資糾紛);沒事,就是天大的好事。
民進黨痛恨「馬習會」五年如一日,從當年駡到如今,言詞只有更重,特別蔡英文總統競選連任,直接把北京設定兩岸對話前提的「九二共識」,定調為「一國兩制」,不論北京意圖是否如此,或者還有沒有兩岸各表的空間,民進黨的立場已經讓民進黨執政期間的兩岸對話可能性降到近乎內;即使馬英九表示,蔡英文不要九二共識也可以,能想出另外一個促成對話的說法,也是好的;但這個「說法」,顯然蔡英文或蔡政府並無心設想,包括台北市長柯文哲的「兩岸一家親」,民進黨同樣視為寇讎。
但真說蔡英文完全拒絕對話也不公平,畢竟在她「官式」演講裡,始終為兩岸對話留下一線生機,比方今年的雙十講話:「在符合對等尊嚴的原則下,我們願意共同促成有意義的對話」,這個基調其實沒有改變。五年前的第一任就職演說,她說的是「兩岸兩個執政黨應該要放下歷史包袱,展開良性對話,造福兩岸人民」;今年的連任就職演說,她說:「會持續努力,也願意跟對岸展開對話,為區域安全,做出更具體的貢獻」;差別是五年前她細心的設定兩岸對話要件,從九二年香港會談的「歷史事實」、憲政體制(一中憲法)、兩岸交流成果、台灣民意;五年後化約為八個字:和平、對等、民主、對話,但也重申依照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
或許正因為蔡英文的「穩健」,讓企圖為兩案找解方的人士,始終沒有放棄「蔡習會」的可能性,馬英九肯定不是倡議「蔡習會」最力之人,雖然,如果「蔡習會」有成,他的「馬習會」奠基之功就跑不了;「蔡習會」不成,「馬習會」的確大有可能成為跌宕起伏時有潛礁的兩岸發展歷史進程中,「曙光乍現」的一頁;但他希望兩岸領導人持續對話不假,這是在五年前馬習會記者會,和總統交接時都說過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