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淞山觀點:兩岸政治棋局與民心氛圍的發展關鍵與變數

2020-10-24 07:00

? 人氣

總統蔡英文(見圖)國慶演說的「降溫」且表達「自我認知的善意」內容,筆者認為是向中國遞出「政治橄欖枝」,並期待雙方未來能夠真的共同負起責任來打開兩岸的政治僵局與困局。(資料照,顏麟宇攝)

總統蔡英文(見圖)國慶演說的「降溫」且表達「自我認知的善意」內容,筆者認為是向中國遞出「政治橄欖枝」,並期待雙方未來能夠真的共同負起責任來打開兩岸的政治僵局與困局。(資料照,顏麟宇攝)

今年總統大選投票前的前一個多月時間密集參加了在對岸的學術交流研討會,從上海、杭州、廈門、江西上饒、北京與天津總共跑了有6場的會議,從總統、立委選情到兩岸關係發展的觀察與預測,聆聽了很多兩岸學者、專家與涉台部門的意見與想法,從中學習及領受到了很多的政治觀察與判讀,也比較能夠瞭解大家的政治思維與憂慮,在蔡英文總統選情大好及普遍不看好兩岸關係發展的政治氛圍中,深刻感受到選後兩岸關係發展的嚴峻與險惡,如何避戰與控管擦槍走火的意外危機?其實在特定的政治立場與情緒氛圍下總難有可以比較務實理性的聲音及主張加以呈現,但最難以突破的問題關鍵則是大家對台獨的認知與蔡英文總統倘若連任後會不會搞真正的台獨?這應該是目前兩岸主政當局在相互認知與如何解開僵局,或緩和政治及軍事對立衝突緊張情勢發展當中最重要的政治課題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也不知是誰先發明或使用「漸進台獨」這個政治名詞的?讓兩岸關係的發展開始產生了「定義不清」、「界限不明」的模糊狀態,而容易被大家以訛傳訛的扣上政治帽子,每每成為紅、藍、綠各自陣營對付異己或打擊對手的政治操作工具。惡性循環的結果,自然形成兩岸關係正常發展的政治障礙,既模糊了台獨的真正意涵及定義,當然也造成對「法理台獨」的認知與觀點產生各種政治的誤解及誤用。

猶記多年前,郝柏村還是行政院院長的時代,他就曾在立法院答詢時說出「公民投票就是台獨」,甚至在更早之前的政治威權時代,搞總統直選的民主訴求也曾被當作搞台獨的行為。所以,當年主張台灣獨立建國的人,幾乎都曾經歷過要用叛亂罪或刑法第100條加以嚴懲的威脅、打壓或各種的政治迫害,連帶地,搞總統直選或推動公民投票立法的人,也曾被當作推動台獨來加以對付。然而,如今時過境遷,民主憲政體制逐步架構及落實,總統民選及公民投票成為台灣民主政治發展的基石,不論民進黨或國民黨,甚至是其他的政治黨派,都以此為傲為榮,認為這是確保台灣民主與主權最重要的政治法寶,在台灣,所謂的台獨問題也就與時俱進更動為國號與領土、主權的變動等政治意涵,而絕大多數的綠營人士也都體認或接受台灣的政治現狀就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中華民國」就是我們的國號,台灣沒有必要改國號或對外宣布台灣獨立的問題。

因此,在台灣內部的政治認知,大多數認為兩岸關係就是分裂國家的政治關係,不是國共內戰遺留下來的內部關係與政治問題,而是兩個政治實體的互動發展關係,在中華民國的憲政體制就暫以「一國兩區」的定位來處理兩岸關係發展所涉及的事務,而未來兩岸的政治關係發展則需透過雙方的政治互動與談判來加以解決。當然,這個政治認知是明顯與中國大陸當局的政治認知有所不同,再加上台灣內部的藍綠陣營為了執政權力爭奪的政治鬥爭及操作,也才有後來所謂的「九二共識」、「一中原則」的政治本質爭議問題,現在所謂的「漸進台獨」認知及爭議因而變得「無限上綱」或「過度擴張及衍伸」,甚至充斥著敵對思維情緒的政治操作痕跡,動輒扣上文化台獨、隱性台獨、課綱台獨、借殼上市台獨、挾洋自重台獨、以疫謀獨等名詞的台獨帽子,讓兩岸關係發展走的越來越遠,變得更加複雜難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