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中國對付越南的上策是,保持要打卻不打的威嚇姿態,不把談判的空間鎖死,軟硬兩手並行。其實北京對待台灣,也是類似的做法。另一個更重要的理由當然是,臺灣還沒解決,越南等其他的假想敵自然都得排到後面去。
打或不打,中國的矛盾為何?
戰爭是政治的延長,而中國若決定對印動武,所要達成的政治目標是什麼?自然不是消滅或征服印度,那是不可能的。而是要在不讓外界能藉此渲染「中國威脅論」的中小規模武裝衝突下,摧毀印度的「反華」念頭,使其走回到中印友好的路線上--但這個目標本身就有矛盾,因為中國不可能給予印度足夠大的傷害,也不可能大量減損印度的有生力量(人力,武器裝備,經濟力)。那中方即使能做到中小規模戰爭的勝利,也只是更加深了印度的仇恨和恐懼不安,使其更堅定非得倒向美國不可的念頭。
而印度的準備和兵力,也使得中國若要反擊,就非得出動數萬以上的重兵,但這就違背了中國為了達成政治目標所需的軍事原則--「將其限制在中小規模的武裝衝突」。若中國想學北韓砲擊延平島那樣的小打小鬧,也已經失去時機,而且只會自取其辱。因為北韓當時是出其不意的突襲,但今天中國若真採行某些退伍解放軍官的鷹派狂言,向印軍陣地進行砲擊,就可能遭到大規模火力反擊,也正中印度的企圖。
綜合上面的理由,就知道世界軍力排名比越南前面許多的印度(世界第四),無論如何也不會在北京選擇採取軍事行動的前三名之內,因為中國在中印問題上不可能採取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而小規模的武力攻擊不但不能嚇倒印度,反而讓印度對中國的恐懼不安和反感更為強化,不利於中印間的外交關係。
癥結點:印度的恐懼
印中間的衝突是個政治問題,癥結點在於印度對中國一帶一路政策的恐懼不安,擔心自己遭到圍堵。中國所採取的任何軍事行動,都只會更加深印度的這個既有成見。所以北京的對印政策只能繼續收買和胡蘿蔔優先的方法,但這當然正中印度的算盤。未來中印關係最可能的模式是類似1969年中蘇間珍寶島事件結束後的情況,雙方皆長期在邊境部屬重兵防範對方,三不五時舉辦火力演習來展開威嚇,但不會真的進攻。而這種不冷也不熱的僵持對峙,可能會持續好幾年,除非國際間的合縱連橫又有變化。
中國目前自然是在檯面下使出各種外交手腕,企圖使印度回心轉意,但成功的機率不高。因為六月底印度總理莫迪與川普的會面,多半做好了利益交換,而美國同意給予印度的利益,中國大概很難再加碼支付。當然更關鍵的還是巴基斯坦問題。中美日這十年來都拼命拉攏印度,砸下的利益都很可觀,但印度始終保持曖昧遊離的態度,就是都不把話說死。但中國出於一帶一路的戰略考量,又提升了與巴基斯坦的關係,這自然引發了印度的恐懼不安。而這是很難化解的,因為中國不可能為了挽回印度,而破壞中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