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2月,郝柏村召集非主流派大老開會,針對臨中全會會議程序擬提出不同意見,主張要將公開的起立(舉手)方式改成投票決定,並一一詢問在場人士意見。當天也在場的總政戰部執行官楊亭雲,那時他仍是郝柏村的心腹愛將,也趁著在院子裡休息時私下問關中說:「一中兄,這…這不是要政變逼宮嗎?這能成得了嗎?」可見當時即使是非主流派內部對此舉亦多所顧忌,心理建設也還不夠。
關中自認在政爭時並不是扮演要角,輪到他發言時,他對著一群平均大他廿歲上下的長輩們建議,應該公開提出主張來爭取黨內的支持,黨內大老們也應召開記者會向社會明確說明,這樣私下運作不但不易成功,而且會被各個擊破。因為在國民黨的傳統上,在黨的正式會議中要反對黨主席提出的人選,或者說要改變方式,國民黨好像還沒這種政治文化。說穿了,國民當時根本沒有「造反」的文化,但郝柏村等人均不以為然,對此建議不予考慮,強調他們自有計畫可行。
非主流派在臨中全會失敗後,不到一個月就在國大重整旗鼓,醞釀推出了「林蔣配」,試圖敗部復活,這個過程,同樣也是郝柏村全力主導、李煥比較被動。「林蔣配」為何會出線,這要從蔣緯國的積極表態說起。之前國民黨中常會將推舉李登輝為代理主席,事先都被分配協調大老常委支持,關中被分配的是谷正綱、黃杰、高魁元、蔣緯國等七人,其他人都已順理成章簽字支持,只有蔣緯國對關中盛情接待,大談特談他的抱負理念,熱烈分析國家今後走向。蔣緯國對關中說,李登輝接任大位、穩定大局之後,蔣家的力量不可忽視,「而我是蔣家最有代表性,唯一能在政壇上發揮影響力的人,應該讓李主席知道,重用我是對他很有幫助的。」那時蔣緯國還不敢挑戰李登輝,只是想李能夠重用他。
蔣緯國認為關中是當權派、李煥的愛將,所以希望關中支持他,並向李登輝表達建言;但這讓關中很尷尬,因為李登輝用不用蔣,應該蔣自己去講,而且蔣緯國年齡大關中廿四歲算是長輩,實在不宜由他舉荐。
在蔣經國逝世後,蔣緯國認為這是他大顯身手的最後機會,本來在國大選總統時,由於他比林洋港要大九歲,加上資歷出身,一度他還想爭取當主角促成「蔣林配」,但郝柏村認為李登輝都已繼任總統了,再由本省人搭配外省人選總統,不合時宜,而且阿港伯民間聲望高,所以他力促林蔣配並達成共識。
但國民黨不能團結其來有自,本來非主流派在分析利弊時,最早時應當是「陳林配」呼聲最高,因為在當時老國代佔絕大多數的國民大會裡,陳誠的力量是最大的一個集團,而且只要少主陳履安一出面,過去陳誠的人脈人馬就會全出來了,所以要在國大過關應該是「陳林配」最穩。但因為陳履安在年齡輩份上都比林洋港年輕資淺,所以才逐漸改推「林陳配」。以郝柏村在軍中的威望實力,更是蔣經國的嫡系主流,對於雖是蔣家人卻沒有實權的蔣緯國,其實是看不在眼裡的,而且蔣孝武對於當時意圖在國民大會角逐總統位置的叔叔蔣緯國,也曾公開給予強烈批評,但郝對蔣家畢竟有一份忠誠和情感,最後仍然接受了「林蔣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