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年輕一代的自動自發、熱血救國,非常不同於「嬰兒潮世代」的政治動員(因為經過二二八及長期戒嚴,恐懼感使後者必須被動員才能行動);他們更像是「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國家榮譽及亡國災禍都會激起他們的愛國心(其實是「愛共同體」之心)及行動力。這種愛國心及行動力是超越了統獨及藍綠界限的。如同當年雷根總統被槍擊,雷根問開刀救治的醫師團是不是共和黨籍,醫師說「今天我們都是共和黨籍」,意思就是在面臨國家重大事故時,我們都是「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一致團結對外。
由於行動較不需政治動員,而且不限於政治議題,稱台灣年輕一代為「世大運世代」,也許比稱「太陽花世代」更為恰當。他們在2014、2016的投票傾向,也不同於「嬰兒潮世代」的統獨或政黨取向,而更接近「懲罰性投票」、「換人做做看」。在他們逐漸成為主流投票人口後,台灣的政黨汰換率有可能越來越大,沒有「永遠的執政黨」及「永遠的在野黨」,也不易出現「完全執政」政黨,而會更接近歐美民主社會。
事實上,真正的民主社會本來就不是統獨或政黨(或諸如此類的)取向的,公民的愛國更不是黨國主義或軍國主義式的愛國,而是「愛共同體」式的愛國。即使當代訊息革命將人類社會變成「地球村」「全球化」,人類依然需要歸屬感(對共同體的領域感及情感歸宿)。對絕大多數出生及成長於台灣的人,他們的歸屬感就是台灣,不論它的國名是中華民國或其他。那些強要壓制「台灣歸屬感」的人或政黨或極權體制,常將之等同於台獨,或稱之為「天然獨」。他們都誤解了歸屬感的意義。任何國家都是獨立或必須是獨立的,既然是「天然」,又怎麼可以稱他們為「獨派」呢?
「嬰兒潮世代」要給「世大運世代」更好的台灣,就要知道年輕人大多超越了統獨及藍綠界限,是以台灣為「共同體」來愛的。他們更希望長輩留給他們的是「求同存異」、一致團結對外、值得驕傲的台灣,就像他們在本屆世大運選手區及觀眾席的表現。
*作者為時事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