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影響托育服務的品質
「準公共化幼托服務」政策中,明訂托育機構的收費上限(公立幼兒園:2500元/月;非營利幼兒園:3500元/月;準公共化幼兒園:4500元/月),也訂定從業人員的薪資下限(29000元/月)。
受制於收費上限,須承擔高額租金、日常開銷的都會區幼兒園將難以入場;此外,非都會區的幼兒園則受限於薪資標準,考量成本之後也不會願意加入此計畫(根據勞動部勞工保險局的統計,2017年私立幼兒園員工含園長,全國平均投保薪資每月25864元。雲林縣僅23385元、嘉義縣僅23100元)。以供需法則思考後便能推斷,破壞市場均衡的情況下,勢必會連帶影響「準公共化幼托」的服務品質。
2、準公共化退場潮?
依據〈教育部推動及補助地方政府與私立教保服務機構合作提供準公共教保服務作業要點〉第三點第一項第二款「準公共教保服務機構履約期間,園長(中心主任)、教師及教保員每人每月固定薪資總額應達新臺幣二萬九千元以上。中華民國一百十年八月一日以後,在園服務滿三年者,自服務滿三年之次月起每人每月固定薪資總額應達新臺幣三萬二千元以上。」
從上一點的資料中便可得知,私立幼兒園的從業人員薪資難以達到每月29000元的水準,更遑論在園服務滿3年後固定薪資應達32000元以上。而準公共化幼托政策即將上路滿3年,隨之而來會有多少業者無法達到標準,接著退出準公共化?如此一來,政府訂定的勞動標準便失去意義,除此之外,也將離幼教公共化的目標越來越遠。
3.教育資源不均
對於缺乏教育資源的偏鄉地區連私人的幼教機構都沒有,更不用說政府提供的公立機構。「準公共化」對當地而言不過是補貼政策的重蹈覆轍,不只無法解決教育上的差距,即使有了補助,當地的孩童也可能仍然無法負擔私立幼兒園的學費。長期以來公共幼托資源不足且分配不均,是無法單靠補貼政策改善這些問題。
「新制幼兒補助政策」帶來了什麼?
在2019年11月22日蔡英文總統於臉書宣布「0到6歲,國家跟你一起養!」政策,該政策即將在2021年正式上路。育兒津貼將從2500元加倍成5000元,使用準公共化幼托的家長補助加碼1,000元,從原先6,000元增加到7,000元,補助年齡也從0到4歲擴大成0到6歲,政府看似佛心來著,但是魔鬼藏在細節裡,新制的補助政策卻可能摧毀先前「幼托準公共化」的努力,加碼的補助也不見得對家長有利。
1、補助漲幅的疑點
在新制幼托政策補助方案中,家長選擇自行照顧與使用準公共系統的幼兒園、居家保母的誘因差距縮小(從差距3500元到差距2000元),原本相差1倍的補助金額,如今也拉近不少。當家長缺乏金錢上的誘因選擇準公共化幼托,需求萎縮下,私人幼托業者便會缺乏加入準公共化系統的動機。這將會導致政府難以控管幼托產業訂價、幼托第一線人員的勞動品質,將可能導致上述的「幼教準公共化」系統崩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