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知道的是:存款利率下降對沒有持續現金流入的退休族,或不習慣金融商品風險者,帶來沈重陰影,不少人因此選擇高配息的基金、保單,希望帶來第二份現金收益;然而這些能高額配息的商品,其實都有特定的缺點,投資人務必審慎思考、確認自己能否承擔本金上的損失。
這些年來,隨著市場利率下降,傳統保單預定利率下降,定存、保單很難滿足累積資產的目的,因此大家需要尋找適合理財工具的需求大增。然而許多國人仍習慣聽人介紹,而非真實了解產品架構,而買進了配息型的投資型保單,甚至很多人以為這就像「定存」一樣,有穩定的現金流入。而忽略了許多隱含的費用、風險,以及產品本身因配息而產生的影響,往往等到進場後看到對帳單,才發現似乎跟想像中的不一樣!
前一陣子,有位朋友在聽完講座後帶著煩惱來詢問,不知道他的保單到底該不該續抱,這保單107年4月入場放40萬,到目前帳戶價值約為27萬,單看帳戶價值,損失32.5%。即使將領回的配息8萬(截至109年6月)也計回,仍損失12.5%。(延伸閱讀:配息很好,但來自本金就很不好!關鍵一招,教你輕鬆算出買基金到底賺賠多少)
「高配息、被動收入」保單 買4年卻虧12.5%
我問這位朋友,是抱怎樣的理財期待投入這張保單的,他說:因為聽業務員及朋友說,這保單高配息可以有被動收入,讓他的錢可以自動長錢出來,他想說拿來補貼生活費也不錯,所以就買了。一開始也確實都領得還不錯,一直到今年3月配息下降,因匯率也讓本金虧損不少,他開始擔心會不會繼續虧?後來還也聽到有朋友借款投資,虧損了200萬,更讓他擔心到睡不著。(延伸閱讀:財金系教授說實話:你以為的高利率,根本占不到便宜)
很多人會或陷入「被動式收入」的迷思,覺得理財或是投資能有配息就能有被動式收入,當被動式收入>工作收入時,就可以擁有「財富自由」。
但在追求被動式收入時,卻很容易忽略「風險」的存在,而可能讓這樣的收入模式建構在不穩固的基礎上。常見誤踩的地雷有:
1. 高配息影響了本金
由於國人喜歡有「現金流入」的產品,因此許多機構為了滿足消費者喜好,設計了有配息的產品,且以「固定配息金額」為目標,若在市場狀況不佳時,本金報酬已下跌,再加上需要固定配息,往往會讓本金一去不復返。業界有一句開玩笑的話:你要他的息,他要你的本。雖是開玩笑,卻也是投資人的血淚史啊!(延伸閱讀:為什麼股市大跌,卻有35萬散戶進場買金融股?只看高配息就投資,小心被套牢!)
2. 未充分了解產品的費用
投資資本市場(股票、債券)原本就會有配股配息,但若是包裝成保單或是基金,就會多了一些費用,例如:手續費、管理費、危險保費、解約費用….等。常常在進場(投保)時,業務人員未說明清楚,致使客戶也忽略了。
3. 匯率風險
通常配息產品會是外幣收付,常見的是美元,近年為有更佳的配息率,也出現了不少澳幣、南非幣計價的產品。外匯走勢往往難以預測,例如澳幣、南非幣,常見匯率一跌,把報酬率、配息都吃掉了,以這位客戶為例,107年4月時,南非幣匯率大約為1:2.427,目前(109/08)南非幣匯率約1:1.77,跌了37.11%,也難怪對帳單來帳戶價值不佳。
消費者在金融市場上,常常是比較弱勢的,因為對金融產品的不熟悉,因此就要看遇到的服務人員是否能夠說明清楚,相關的資訊、標的的內容、費用風險等等。曾聽過老業務告誡新業務:說明得越清楚,客戶越晚買單。雖是一句玩笑話,但也道出由於現在金融業者收入多屬於首年度手續費收入,或佣金收入,客戶若不買單收入就少,彼此之間利益有些衝突之處,使得業者在說明商品時會刻意凸顯商品的優勢,而對於相關的費用、風險「輕輕帶過」!
甚至有些人把配息產品當成「年金保險」或「定存」(存本取息),也難怪有為數不少的人甚至願意貸款來投資,以為可以套利,創造更多的現金流。沒想到投入才是奇幻旅程的開始:收到對帳單突然發現怎麼跟想像中的不一樣啊?!這時候去問服務人員該怎麼辦,往往得到的答案是:先放著。
巴菲特就曾說過:「在錯誤的道路上,奔跑也沒有用」
投資人常常是獲利就出清,卻抱著虧損不放,想著只要不出場就只是帳面虧損。但唯有理性評估做適當的修正,才能把握寶貴的時間,透過長期持有及複利的威力,才能將錯誤規劃造成的損失彌補過來。
作者為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CFP)、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TFPA)理事,專長為個人、家庭財務規劃、風險規劃、退休規劃、信託安排及稅務諮詢
本文授權轉載自理財+1課,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撰文/張佳瑩
責任編輯/周岐原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