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聞之色變的伊波拉(Ebola)病毒,2014年年初開始肆虐西非國家幾內亞、獅子山共和國與賴比瑞亞,累計造成635人感染、399人死亡,由於致死率高、沒有疫苗可以抵禦,而且潛伏期長達21天,無法事先採取斷然預防措施,因此世界衛生組織(WHO)呼籲,非常需要採取激進行動來遏阻病毒擴散,同時警告周邊國家馬利、象牙海岸、塞內加爾、幾內亞比索4國應有所準備,以防疫情入侵國境。
當地「無國界醫生」(Médecins Sans Frontières)組織負責人詹森斯(Bart Janssens)說:「疫情已經失控!」擴散程度前所未有。伊波拉病毒1月起現蹤幾內亞南部雨林,2月疫情向南蔓延,獅子山、賴比瑞亞的病例逐漸增加,這些國家醫療資源缺乏、水準低落,也增加了疫情控制的難度。
此外,當地民眾不信任外來協助,甚至會拿石頭攻擊醫療人員,以至於疫病調查並不順利。幾內亞首都科納克里(Conakry)3月傳出疫情時,一度順利壓制,如今疫情出現多達60個地方,不像過去侷限於特定偏遠地點,比較容易隔離感染。
官員相信,伊波拉這次出現西非能夠流竄3國邊境,乃因為病毒最初現蹤的叢林,距離人口200萬的科納克里與其他大城市不遠,加上附近還有一個國際機場,可能讓帶原者發病前,就帶著病毒四處移動。不幸中的大幸是,感染者在潛伏期間,並不具傳染能力。
伊波拉病毒被美國疾病管制局(CDC)列為生物安全第4級病毒。WHO指出,這種病毒致死率為25%-90%。過去疫區多位於中非近熱帶雨林的偏遠村莊。伊波拉病毒人畜共通,最初症狀類似流行性感冒,會發燒、喉嚨痛、疲倦,然後出現肌肉疼痛、嘔吐腹瀉、內外大出血等症狀,發病後可透過血液及分泌物傳播出去。
病人發病末期劇烈出血、嘔吐、腹瀉,種種病況相當駭人,10天內就可能死亡。這次西非疫情致死率約6成,倖存者後遺症也很嚴重,同時高度威脅醫療人員生命安全。伊波拉病毒1976年首次出現於剛果叢林,至今無法確認真正帶原宿主,學界有人認為果蝠可能是病毒自然宿主。
無國界醫師組織3月起,陸續派駐300多名人員與40噸設備與補給,協助當局對抗疫情,但第一線工作人員警告說,這些資源遠遠不足以控制病毒爆發趨勢。對於是否成功控制疫情,醫界判斷的依據是,潛伏期2倍時間(42天)沒有出現新病例。7月初WHO將於迦納召開非洲11國高層會議共商抗議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