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爭取加入區域經濟整合,意在拓展國際經濟合作,然而不久前的王張會達成共識,兩岸將就經濟合作及台灣加入區域整合的「銜接」展開共同研究,並有意利用既有的ECFA平台進行。此一「先兩岸,後區域」的方式,將台灣參與區域經濟至於ECFA架構下,可能導致國際社會認定台灣在參與國際經濟活動前必須得到中國同意。
台灣經濟部長張家祝與中國商務部長高虎城在5月的APEC部長級會議中,便已討論中國如何協助台灣加入區域經濟整合。當時中方便表達願意支持的立場,並提議利用已存在的兩岸經合會平台,共同進行「可行性研究」。
然而兩岸經合會係依據ECFA條文、為處理ECFA相關事項而成立,因此兩岸在經合會平台研究台灣加入區域整合,並將前提限定為兩岸經濟合作與區域整合的銜接,將使台灣加入區域經濟整合一事,從國際貿易戰略轉變為兩岸關係議題。
事實上,TPP第一輪談判國與RCEP目前成員,均以主權國家為主體,台灣的加入勢必在成員定位上創下例外;台灣要以加入WTO的關稅領域身份,或參與APEC的經濟體身分,仍有待台灣在談判爭取。
然而部分學者憂心,若政府尋求以與中國共同研究的方式推動,爭取定位的空間可能限縮。有學者透露,在香港尋求與東協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時,是在中國支持下以「關稅區」的地位進行;近日學界也出現揣測,中國是否可能將此模式納入對台磋商的底牌,甚至將香港模式適用於台灣,將使台灣面臨定位「香港化」的政治風險。
外交人士分析,若以中國「不反對」台灣參與世衛大會(WHA)和國際民航組織(ICAO)的例子來看,台灣爭取到「中華台北」,為兩岸都能接受的名稱;儘管經貿談判不同於國際組織,但政府在參與的定位上必須極為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