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眼中有財團沒漁民,蔡政府的海上圈地運動

2020-12-30 07:30

? 人氣

台灣北部海域、特別是北方三島是重要的漁場與觀光遊憩海域,圖為基隆嶼。(呂紹煒攝)

台灣北部海域、特別是北方三島是重要的漁場與觀光遊憩海域,圖為基隆嶼。(呂紹煒攝)

這是一場21世紀新型的「海上圈地運動」,受益者是那些海上風電開發商,受害者則是生計已不佳的漁民:風電商要在台灣北部最重要的漁場蓋風電場。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由於風電開發商「看上」北部彭佳嶼、花瓶嶼與棉花嶼(此三島國內習慣合稱北方三島)海域的風場,有意在此開發風場蓋風機,日前並已開發舉辦環境影響說明會,本周也陸續到地方舉辦說明會。由於北方三島是北部漁民最重要的漁場,擔心開發為風場後影響漁獲與生計,漁民與地方政府對此是堅決反對

這件事透露的訊息不少,一個是隱然之間獨尊開發商的形勢,開發商到處找他們認為良好的風場,換個角度講,就是找那些有利可圖的風場開發;相較於陸地的開發案,政府早早就對許多土地設下開發限制,對海上風場的開發,政府有關單位幾乎毫無限制、也就是毫無保留的就支持。

以北方三島風場計劃而言,這個海域是台灣漁業命脈、也是最大金庫,漁業年產值約占全台的4分之1,擁有小管、飛魚卵、白帶魚、鯖魚、竹筴魚、白帶魚螃蟹、鰹魚…….等豐富漁業資源,全台很多漁船都在北方三島作業,只要晚上看當地海域燈火通明如夜市般熱鬧,就知道其對漁業、漁民生計的重要性。

但現在卻要開發為風場,準備在當地插滿5、6百座座巨型風機,坦白說,什麼漁電共生、共榮只是欺騙的口號,只要當地開發為風場,海洋生態怎麼可能維持原貌?漁民的漁獲怎麼可能維持原有數量?

北方三島海域不僅對漁民而言是現實的經濟利益與生計來源,即使對非漁民而言,北方三島也是重要的生態保育區與觀光遊憩區,大部份賞鳥人要看海鳥時,都會到北方三島海域「逛一逛」,花瓶嶼和棉花嶼甚至已被農委會畫為野生動物保護區,棉花嶼今年才被確認有白眉燕鷗繁殖,另外也有遊隼在島上繁殖。開發商規劃的風場正好涵蓋整個保護區,當地又在候鳥遷徙路線,政府與開發商不會真認為插上數百隻大風電後,對生態、鳥類都毫無影響吧?

正如當地漁民的反應:他們瘋了嗎?

確實,他們「是瘋了」;開發商當然是想賺錢想瘋了,只要風力夠強、開發後能賺到錢,那管影響漁民生計、甚至或不值錢的鳥類生態。政府則是想增加綠電想瘋了,只要能增加發電量的計劃幾乎都支持。

正是這種「綠電大躍進」的心態,外界看到蔡政府放任綠電開發砍樹百萬、填平溼地、埤塘,開發山坡地保護區,在良田、綠地、潮間帶上到處都蓋上光電板。而因為急於增加綠電量,也讓開發商予取予求,不但給予全球最高的收購價格,讓開發商獲取上兆元利益,更讓開發商能「爬在專業官僚頭上」頤指氣使─日前太陽能廠商痛責農委會官僚「阻阻擋擋」就是一例。

至於主管部會農委會、經濟部的反應,則是標準的官腔官調、不知所云;經濟部對此發出新聞稿說,他們「對綠能開發始終秉持必須與生態、環保、漁業及地方共存共榮之立場」,申請過程有層層把關,業者須先與地方政府、在地民眾達成共識或取得協議才能繼續推動。

這番話用白話文解讀,其意思其實就是要開發商繼續努力,只要他們能與地方政府與民眾「喬好」(官式說法叫「達成共識、取得協議」),政府一定支持、不會阻擋。坦白說,對於這麼一個利弊、是非、獲益與受害者如此明確的計劃,政府還在打官腔、甚至精神上支持開發,是讓人感嘆又搖頭了。

這個計劃讓人想到數百年前歐洲的圈地運動,地主、封建主為了獲利更高的羊毛業,開始驅逐依賴這些土地維生的農民,展開所謂的圈地運動。圈地運動讓平民付出龐大的代價,地主則得到龐大的利益。

北方三島風場開發就是一次海上圈地運動,未來不論政府要用多優厚的價格向開發商收購電,開發商都是幾百幾百億元的賺,原來依賴這些漁場為生的漁民,則是連基本生計、生活方式都被剝奪。蔡政府怎麼會認為這麼一個計劃是可推動的呢?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