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大流行疫情重創全球化:貿易蕭條、對中國的依賴性暴露無遺。然而,一段時間以來,全球化重又活躍。只是,與大瘟疫爆發前有所不同。
一家由土耳其裔德國科學家創辦的不起眼的德國生物技術公司吸引了一家中國大型醫藥企業的投資,並與美國一家由希臘人任執行長的藥業巨擘聯手。兩家企業共同開發出或許是本年度最讓人企盼、最重要的產品——新冠疫苗。
拜恩泰科/輝瑞(BioNTech-Pfizer)疫苗及其它在創紀錄時間裡研製出的、或將研製出的疫苗好像是對全球化反對者的批評的回答。在大瘟疫肆虐高峰期間,全球化反對者曾宣布國際貿易與合作勢將壽終正寢。
全球化分工將告終?生產線遷回目標市場?
這一批評似乎頗有道理:病毒導致全球供應鏈斷裂、工廠停工、超市貨架一度空空如也。在很多國家,生死交關的醫藥品甚至也一度告罄。新冠危機暴露出,企業和政府如何過度依賴由中國主導的全球價值創造及供應鏈。據此,很多人預告,全球化分工將告終,生產線將重新遷回目標市場。
但是,數月後,幾乎看不到所謂的「回流」跡象。相反,世界貿易重新激活。走在前面的也是引爭議的全球化模範生中國。眼下,這個全球第二大國民經濟體正受惠於對放護裝備和家居辦公技術產品需求的不斷增加。
世界貿易組織(WTO)首席經濟學家庫普曼(Robert Koopman)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人們認識到,貿易為新冠大流行疫情一類危機構成的挑戰提供了一種很有幫助、很有效的解決辦法,「各國認識到了,多元化供應鏈是一件好事情。」他指出,人們也能夠通過利用他國能力和知識來解決問題。
WTO現在預期,2020年全球商品貿易將萎縮9%之多,2021年則會回轉上升7%。4月份時,該組織尚預測全球貿易的萎縮幅度最高可達32%。而這一明顯復昇意味著,同國民生產總值相比較,新冠大流行疫情對貿易的影響將會小於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
韌性供應鏈是新趨勢?下一次會是何種危機?
全球化批評者們的悲觀預測或許早了些,不過,大流行疫情的確暴露了未能及時掌握供應商情況的企業的脆弱性。供應鏈問題專家猜測,現在,企業可能正做出努力,使其供應鏈更具韌性,即更有抵抗力。為此,它們擴大倉儲,尋找更靠近目標市場的供應商,更好地運用數據和新技術,以更精准分析供應鏈和用戶的整個情況。
不過,很多專家目前幾乎看不到有什麼生產線遷回目標市場,原因可能也在於,整個價值創造鏈高度複雜。單個國際企業可以有成千上萬個獨立供應商。若將其整合在一個地區,一旦發生颶風、森林大火或干旱等環境災難,就有可能面對更嚴重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