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中國的甲午啟發 反腐與改革缺一不可

2014-07-25 14:29

? 人氣

甲午國運之戰。(騰訊視頻)

甲午國運之戰。(騰訊視頻)

120年前的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朝潰敗,日本崛起。中國媒體以「國運之戰」形容甲午之年的特殊意義,並總結兩個教訓;甲午敗於當局的腐敗和既得利益者的心態,中華民族要崛起必須徹底反腐,並把改革重任交給新生力量的手中才行。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今年起兩次提到甲午年。第一次在2月18日,他在北京釣魚台賓館會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時,以「剜心之痛」提到這段慘痛歷史。第二次是6月9日,習近平在兩院院士大會上回顧歷史,強調中華民族要復興,必須堅定不移走科技強國之路。

中共喉舌《人民日報》25日發表《甲午之敗「腐」字首當其衝》的文章,稱物華天寶的中國,為何被一個經濟總量、人口規模和領土幅員遠遠不如自己的國家打敗?主因就是一個「腐」字,涵蓋陳腐、貪腐與腐朽。

首先是陳腐的思維。甲午以海戰決定勝負,海權就是主導權。然而,清末長期閉關鎖國、夜郎自大,海權觀念淡薄,甚至把海權問題矮化為「海防」問題。反觀世界,馬漢的《制海權》理論早已風靡歐美及日本,成為海洋強國與海軍戰略的重要指導理論。

其次是貪腐墮落。清末買官賣官,訓練荒廢,紀律敗壞,已是清朝軍隊中的普遍現象。南北洋艦隊購買外洋槍炮、船隻、機器暫停兩年之際,卻為慈禧太后修建北海、中海、南海和頤和園而挪用海軍軍費。有御史上奏,停止建園以保海軍軍費,慈禧卻回應「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身不歡。」

其三是清廷腐朽,更加啟動列強貪婪的胃口。一方面清廷昏聵,任由「無官不貪,無事不賄,上下相欺,大小相欺」的現象蔓延肆虐;另方面,帝國主義列強加緊侵略中國,清政府被迫簽訂喪權辱國條約,割地賠款,一再讓步,中華民族的危機空前嚴重。

文章指出,總結歷史教訓,需要深入的民族自省。甲午戰爭失敗的內因,正是清末腐朽至極的觀念、制度和官吏所造成。

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25日以《甲午敗因在於既得利益者心態》為題,指出甲午海戰的2個月前,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在黃海檢閱由21艘現代軍艦所組成的北洋艦隊,當時號稱為世界第九、亞洲第一的強大艦隊。李鴻章志得意滿,沉浸在偉大復興的美夢之中。

不久,北洋艦隊被日本全部殲滅。文章說,每個中學生都知道清朝的洋務運動改革不徹底,停留於表面,對國家制度等深層次問題卻一味回避。日本明治維新則進行全面而徹底的現代化改革。然而,很少人會問「為什麼中國的改革不徹底?」

文章指出,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敗因,很多都可以直接追溯到「既得利益者的心態,」如派系林立,軍權不統一,國家資源未能有效整合和動員,南洋水師不救北洋艦隊,淮軍與湘軍形同陌路,而日本早於1878年建立參謀本部,實現軍政與軍令統一。

事實上,當年清廷曾有建立統一艦隊的設想,但不是設在李鴻章所管轄的北洋,而是放在南洋。李鴻章不但反對,還堅持南北各建海軍,導致力量分散。發展北洋艦隊,李鴻章也是公器私用,派了自己的淮軍舊部,對現代科學技術和海軍一竅不通的外行丁汝昌來做提督。

有意思的是,文章並不主張打倒所有的既得利益集團,因有前車之鑑,戊戌變法維新派的領袖之一康有為,上台就先砸公務員的飯碗,主張「殺二三品以上阻撓新法大臣一二人,則新法行矣!」的狠話,把維新派搞成朝廷公敵。改革要穩健而行,「應該爭取既得利益者中立,甚至作為盟友,但不可能指望他們成為改革的依靠和中堅力量。」

文章指出,改革需要依靠那些不受既得利益干擾,真正能夠把自己的前途與命運與改革的成敗、國家民族的興衰捆綁在一起的「新生力量」。反省甲午之年,應跳出戰爭勝敗的技術層次,而要思考「應該依靠什麼樣的人來搞改革」,才是甲午歷史留給後人的最大啟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