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百年系列》潛艇戰爭勝負關鍵:經濟

2014-07-28 07:48

? 人氣

德國號戰時共擊沉商船43艘。(取自網路)

德國號戰時共擊沉商船43艘。(取自網路)

《風傳媒》《一戰百年專題》系列報導先睹為快!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首先在「坦能堡會戰」(Tannenberg)大敗俄軍,穩住東線戰場。幾天後,德軍在西線戰場的「馬恩河戰役」(Marne)吃了敗戰,整個戰局陷入膠著。這離戰爭開始不過才2個月。

201407261408-WWI-Air Plane Submarine Fritz Haber德國國防部感到不妙,1914年秋趕緊成立「原料署」,任命一名精明的猶太人擔任署長,統籌全國的原料物資。這時英國已對德國進行海上封鎖,德國彈藥所需的原料智利硝石難以為繼,如果不是另一名猶太科學家哈伯爾(Fritz Haber)從中幫忙,從氨氣中提煉人工硝石,這場仗德軍可能打不下去。(哈伯爾因開發合成氨榮獲1918年諾貝爾化學獎)

201407261409-WWI-Hanswon Seeckt情況很不樂觀,德軍高層急於發動更大規模的決定性會戰,以解除受困的壓力。但他們想到的都是陸戰,只有一名上校參謀長塞克特(Hans von Seeckt)看到海洋,而且是水下。他建議層峰,德國無力發動一次戰略性的殲滅戰,除了依靠化學武器,剩下的希望就是運用潛艇戰,突破英國的封鎖。

塞克特深受軍事強人魯登道夫(Erich von Ludendorff)的器重。戰後的1920年他晉升陸軍總司令,退休後曾於1934年應聘到中華民國擔任國民政府軍事總顧問。這些都是後話,但可以看出塞氏的獨具慧眼,早有大將之風。

果然,德國U型潛艇重創協約國的海上交通線,4年內擊沉協約國數百萬噸的船隻,幾乎切斷英國的海上命脈。法國也連帶遭殃。法國《晨報》1917年9月8披露,法國海軍參謀部新成立的歷史處,公布一份極重要的情報,揭露德國若在無限制潛艇戰中表現更多一點膽量,潛艇指揮官的非凡氣質不被德皇及其總理大臣的猶豫不決與搖擺不定所抵銷,法國原本會輸掉這場戰爭。結果德國人自己在1917年春季以後,一步步削減潛艇的數量和活動。

德國人運用潛艇的創意最高,在武裝潛艇之外,德國民間商界大老為共體時艱,突破英國海軍的封鎖,主動集資興建非武裝的大型「運輸U艇」(水下滿載排水量2272噸),航渡到萬浬之外的美國做生意,交換物資。美國遲至1917年4月才參戰,此前一直樂於與德國進行貿易。「德國號」是首艘運輸U艇,曾兩次橫渡大洋赴美進行貿易,帶回德國急需的鎳、錫、天然橡膠等戰略物資。

德國海軍發現運輸U艇(總共5艘)這麼好用,不失為遠洋作戰的理想選擇,於是全數徵用,加裝魚雷發射管和甲板火砲,搖身變成大型戰鬥潛艇,且戰功彪炳。「德國號」(Deutschland)改編為U-155艇,她第一次遠航作戰長達105天,航程10220浬(潛航620浬)。她共執行3次戰鬥巡航,擊沉商船43艘,總登記噸位達12萬434噸,多麼可怕的戰績。

德國戰敗後,U-155被分配到英國投降,進入港口時15萬人圍觀,因為英國人對德國潛艇所造成的噩夢太深刻了。最後她被賣給利物浦的一家船廠作為廢料切割解體。

說到德國潛艇,不能不提到大戰期間的一名德國年輕艦長鄧尼茲(Karl Dönitz)。他改變一次大戰單艦出擊的經驗,提出「狼群戰術」(Rudeltaktik)理論運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身為納粹德國的海軍元帥,他視潛艇戰為經濟戰,以噸位為戰績,以切斷敵方海上運輸線為手段,又稱「噸位戰」,說明他完全理解戰爭勝負最後取決於經濟實力。他回憶錄中,可以看到鄧尼茲是如何精算每艘潛艇應有的戰績,訂出種種量化指標,其嚴謹遠非一般軍事部門可比。

當然,德國在戰爭期間所實施無限制潛艇戰的政策,有違人道。但把潛艇提高到戰略層次以扼殺敵方經濟命脈的思路與實踐,仍深深影響著當代。潛艦的隱蔽和突然性,一旦執行封鎖任務,其威力會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運轉,是十足的「不對稱」戰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