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九日內政部發布警政高層人事異動,各界原先把焦點放在陳國恩、邱豐光身上,咸認兩人是因世大運維安出狀況而下台。未料台北市長柯文哲一句「民進黨太粗魯」,連續三次拒見新任警察局長陳嘉昌,緊接著又發生《中國新歌聲》台大校園流血衝突事件。令外界好奇,這位首都警察局長陳嘉昌有何能耐與柯P相處?
陳國恩也有對名單「表達意見」
九月二十日,這天是陳嘉昌在台中市警察局長任內最後一次走進台中市議會,以往見到媒體記者總會主動打招呼的他,在出了八樓電梯後就停了腳步,他要幕僚先去簽到處打探「有沒有媒體記者」,幕僚回報「有電視台記者想堵訪」,陳嘉昌趕緊說「跟記者說不方便」。一位與他相識二十多年的記者也在電梯口,主動上前致意,陳嘉昌僅短暫握個手連寒暄都沒有,在幕僚確定簽到處沒有電視台記者後,他匆匆簽了名,走進議事廳。
當天台中市議會臨時會的議程安排BRT機電工程仲裁案專案報告,藍綠議員都有備而來,但最先搶走媒體焦點的卻是陳嘉昌。大會一開始,議長林士昌就請陳嘉昌發表調職感言。「我此刻心情很矛盾、也很不捨。」陳嘉昌說出口的第一句話,充分表達他當時的心境,事實也證明台北市局長的職務,將是他從警以來最大的考驗。
九月初總統蔡英文找來內政部長葉俊榮、時任警政署長的陳國恩討論這次警政高層異動,首先定調陳國恩與邱豐光都必須離開現職。據熟知內情人士表示,層峰對陳國恩相當禮遇,下一站的選項除了國安局副局長,還包括警察大學校長,要異動的三個直轄市局長名單,也充分尊重陳國恩,因此陳嘉昌接任台北市、楊源明接任台中市及何明洲接任高雄市,陳國恩也都有「表達意見」。
在人事異動新聞發布前,陳嘉昌已經被告知要北上,他馬上向台中市長林佳龍「表明心跡」,想繼續留在台中市,已經六十一歲的他,願意在台中市打拚到退休。
曾一度與高市警察局長擦身而過
林佳龍很清楚陳嘉昌是真心想留下,但因民進黨已完全執政,絕對要依循「警政一條鞭」的原則,況且中央也充分尊重他,提供三個名單供選擇。林佳龍挑選當中他認為最理想的楊源明,「不管外界怎麼形容有無派系操控,但中央對台中市已充分釋出善意。」林佳龍的幕僚如此形容。
陳嘉昌在台中市議會的「告別演說」,其中一句「我目前還未接獲正式的派令,也是看電視及媒體的報導才知道的。」有人認為過於矯情,卻也說明他的心情。陳嘉昌說,已經和太太討論過,準備在台中買房,退休後定居台中。而他之前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說:「戰士沒有選擇戰場權利!」想留在台中不是說說而已,不過這回他還真的是沒有選擇權。
警官學校四十三期畢業的陳嘉昌,從警即將滿四十年,第一個一級主管職務就是台北縣警局保防室主任,第一次調警政署服務就是擔任保防組科長,讓他對情資蒐集、陳抗事件警力調度打下良好基礎。
蔡英文被反年改團體鎖定「如影隨形」後,日前她到行政院中部辦公室及台中市政府陽明大樓參加活動,在陳嘉昌親自指揮下,維安做到滴水不漏。儘管藍營民代罵聲不斷,媒體也報導此做法只會使小英民調再往下掉,但也因此讓高層看到他處理陳抗事件的魄力,與他這回北調有絕對關係。
陳嘉昌曾一度與高雄市警察局長擦身而過。他歷任高雄市鼓山、三民一、苓雅分局長,也曾擔任高雄港警局長,對高雄市的熟悉度,不亞於這回從高雄市局長直升警政署長的陳家欽。
陳嘉昌擔任警政署警政委員時,二○一五年初曾有機會獲派高雄市局長,當名單送至高雄市長陳菊手上,有人見縫插針,指陳嘉昌的表哥是藍營在高雄倚賴的大將李復興(曾任高雄市議員、立委),當時李復興是台肥董事長,被批評為「肥貓」。
陳菊未選擇陳嘉昌,檯面上的理由是「他非刑事專才」,所以才由期別更低、曾任高雄市刑大大隊長的陳家欽出線。陳嘉昌未能回到他最熟悉的高雄市,一六年七月換黨執政後首次警政高層異動,才在時任署長陳國恩大力推薦下,派任台中市警察局長。
台中市長林佳龍對陳嘉昌的形容是「外表斯文、歌聲動人,屬於智慧型的警察局長,也是溫柔的強人」,尤其一句「歌聲動人」更是貼切。陳嘉昌公關手腕高強,會帶著太太參加私人聚會,在設有卡拉OK的海產店,他會現場高歌一曲;在沒有伴唱設備的五星級飯店,他也會清唱義大利民謠〈O Sole Mio〉帶動氣氛;甚至有市議員要與市長、議長喬預算,也會邀他同行。
在市議會發表完告別感言,議長林士昌冷不防丟出一句:「我們台中現在是全台第二大城,他(指陳嘉昌)調去台北,不算是升官。」這句話真的說到陳嘉昌的心坎裡。
從警近四十年來的最大考驗
台大校園流血衝突事件發生後,陳嘉昌很快就趕到現場,也很明快地對處理不當的員警及主管做出處分,儘管此事衝擊著柯文哲的聲望,而兩人相處還在磨合期,加上他最近出現在媒體鏡頭前時總是愁眉深鎖。陳嘉昌的一位部屬說:「老闆不會有問題的,一定會讓市長滿意,因為市長到目前為止是對民進黨有意見。」他的民間友人也說:「嘉昌大場面見多了,鏡頭前一定要低調。」
十月一日中華統一促進黨(統促黨)在台北市大遊行,陳嘉昌親自站上第一線指揮。未來的日子裡,陳嘉昌恐怕得經常站上街頭,如同他說戰士沒有選擇戰場的權利,如何讓每個戰場都能掌控好場面,也是他從警近四十年來所要面臨的最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