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一號的現況與其次一動作
天問一號(取名源自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的長詩《天問》,全詩通篇充滿追問天地離分、陰陽變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現象,呈現詩人的奇思妙想、思理活躍和多重思考,以及勇於創新的宇天精神古今映輝)火星探測器於2020年7月4日在海南文昌由長征五號發射升空,已運行超過半年,飛航里程逾4億公里,期間已進行3次軌道中途修正,和1次深空機動,只剩最後1000萬公里,將於2021年2月10日進入火星環軌引力捕獲的關鍵時間節點,當天是農曆臘月29日,隔天便是除夕,正是新春對中國人最大的賀禮。其時序如下:首先進行最後一次軌道修正,緊接著將是第1次近火(接近火星)制動,也就是剎車減速,探測器被火星引力捕獲延時不及11分鐘,將使其成為火星的環繞衛星,由於地火(地球與火星)通信的延時愈來愈長,同時需要探測器的軌控發動機準時點火,且點火的時間較長為15分鐘,故對動力系統的在軌自主管理與性能發揮要求甚嚴,因為發動機開機指令作為程控已經固化在程序中了,全依靠探測器自行判斷且自動執行開機。
完成第1次近火制動後,天問一號將進入捕獲軌道,在捕獲軌道進行遠火面機動改變軌道傾角,最終天問一號探測器組合體將在環火軌道運行一段時間,期間將啟動高分相機,對火面重點區域進行高清成像,並進一步遴選著陸區,為進入器實施火星著陸行動做準備,從環火軌道出發進行火星登陸,可以降低減速的困難度,同時著陸區遴選的海拔也比較低,可進一步延長滯空的時間,為各時序減速動作預留足夠的反應時間,由此可知天問一號看似一步登天,其實是穩紮的工程實力和科學研究的規劃,不能有一絲一毫的衝動與急促。
探測器從地球出發後,是以一個「弧線」的軌道追逐火星,在追逐的過程中,地火兩行星都圍繞著太陽公轉,因此探測器飛行的里程,一定比它與地球的距離遠很多,故地火間的距離呈周期性變化,從最遠4.01億公里至最近5600萬公里,約每隔2年兩球才處於登陸火星的最佳位置,因為可使用最少的火箭燃料,如果太空艙沒有受到太陽閃焰或其他物質破壞而抵達火星,但火星著陸是一項非常刁難的過程,太空艙會以每小時數萬公里的速度移動,故必須以特定的角度進入火星大氣層,角度過大會使太空艙自焚;太小則會被彈走,其大氣層較地球的稀薄100倍,太空艙必須靠其他方法降低速度,例如氣壓囊或反推進火箭剎車,才可能安全著陸,若錯過了平坦的著陸地點,則可能落在峭壁、撞擊坑、洞穴或崎嶇的岩石上,而使裝備或器材損壞甚至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