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眼尖的人會發現,若轉一下這支蘭姆酒的瓶身,背面藏有更大亮點。
一般背標僅會註記產地、 容量、酒精濃度等。但歐利文參考義大利超跑法拉利的規格資訊,羅列每支酒的原料、酵母菌株、蒸餾採用的加熱及冷凝方式、橡木桶來源及陳釀次數、熟陳時間及裝瓶日期等。
此一創舉日前登上法國蘭姆酒雜誌《Rumporter》。美國蘭姆酒作家麥特.皮耶得萊克 (Matt Pietrek)也撰文稱這支台灣蘭姆酒達到「極致的透明」,是未來酒業的標竿。
事實上,早在3年前,歐利文曾赴法給一位知名蘭姆酒獨立裝瓶廠負責人,試飲未裝瓶的文藝復興蘭姆酒。對方喝完,提議要買下20桶,運至法國酒窖熟陳,計畫在歐洲販售。
「聽到這,我們就打定主意不賣了。」邱琳雅說,這簡直是要這支酒在長大前流落異鄉。他們拒絕讓台灣的蘭姆酒,添加任何不屬於台灣的味道。
或許這也是為何,許多嘗過其滋味的台灣人說,他們的酒,入口是驚豔,尾韻是感動。(延伸閱讀:「好產品為何不用自己名字賣?」 從放棄50%收入起步!專訪羽絨衣王加拿大鵝CEO)
但開拓者往往是孤獨的。釀酒,猶如摸黑行走,不知道時間會帶領這支酒走向何方。歐利文也曾懷疑,這一切實驗可能徒勞無功,甚至導致自己一無所有。但橡木桶中的蘭姆酒總是告訴他,「別放棄、別現在放棄。」
邱琳雅說,一路走來,她曾有太多的困惑,為何砸錢做這樣的投資?為何釀酒需要自己種甘蔗?為何執意要自己設計酒標?但身為另一半,「我只能信任他,因為走出門,每個人都說他是瘋子。」
她想起某次甘蔗採收季,歐利文在冬雨中,獨自扛著甘蔗的身影,她眼淚不自覺落下⋯⋯。
「但現在,我懂了。」邱琳雅看懂歐利文的布局,不是為了當下,而是在為十年、數十年後的未來計畫著。
原來,拉長時間、拉高視角,這一路看似瘋狂的選擇,都合理了。「做一支世界名酒不難,只要你熬過前300年。」歐利文說。
作者/章凱閎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商業周刊,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責任編輯/林彥呈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