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的人口近14億,廣泛的就業問題關乎家家戶戶的生存生計,也涉及到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提出的「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的「全數脫貧」目標達成,放大格局看,中國就業也與全球的經濟脈動緊密扣連。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黨組書記部長尹蔚民22日上午對外說明中國大陸在近年經濟放緩下,將如何持續帶動持續就業,並達到年均供應1300萬個就業崗位的目標。
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提到「就業狀況持續改善,城鎮新增就業年均1300萬人以上」。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黨組書記及部長尹蔚民補充,近5年來,中國創造了超過6500萬個就業崗位,且主要是青年人的就業,並解決2500多萬人的「再就業」問題,當中,解決650萬左右的城鎮困難人員的就業問題,在化解過剩產能及經濟成長趨緩的過程中,依舊穩妥安置百萬職工,近5年,共幫扶28萬戶零就業家庭至少1人就業。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9月的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95%,是多年來的最低點」。進一步看,就業人員從2012年的3.71億人增加到2016年的4.14億;農民工就業從2012年的2.63億,增加到2016的2.82億。
服務業躍居最大產業 去年已有43.5%人口從業
尹蔚民說,習近平曾表示,「就業是永恆的課題,任何時候都要抓好」。因此,在就業方面,中國採取一系列措施因應,讓經濟保持平穩與健康發展,因為就業的前提還是經濟發展,經濟發展了才能有更好的工作崗位,而中國的就業結構發生變化,第三產業佔比明顯提升。而由中國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底已可望GDP增長保6.5%,保持中高速增長。
尹蔚民進一步表示,中國在第12個五年計畫時,GDP每增加1%,就業就增加150萬人口,到了第13個五年計畫時,每增加1%,就業增加180萬,他解釋,「服務業對就業拉動高過製造業」,顯示了中國的就業結構不斷優化,往服務產業遞進,人數佔比從2012年的36.1%升至2016年的43.5%,成為吸納最多就業人群的產業。
產業轉型釋放改革紅利 就業治理往「更高質量、更充分」前進
此外他也提及,之所以在經濟成長趨緩及去化鋼鐵、煤炭過剩產能的同時,依舊能帶來新的就業,除產業結構的改變,相關改革也釋放了紅利,激發市場活力,讓廣大勞動者順應市場化的就業路來參與,降低就業創業門檻,相繼提出扶持策略,像是財政部門對就業的專項投入就高達7000億,中央就投入了超過400億。
對於中共十九大後的就業治理方略,他強調,將往「更高質量與更加充分的就業」前進。具體作法包括,繼續「就業優先」戰略,財政政策與金融政策相結合,創造更多就業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