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半島基地組織的代表人物烏哈希(Nasser al-Wuhayshi)2012年寫給北非組織網的信中提到:「綁架是最容易到手的戰利品,可說是有利可圖的好生意、貴重財寶。」歐洲政府檯面上否認付款,總私下透過中間人支付贖金,再以人道援助預算報銷經費,久而久之,也助長恐怖份子的犯罪動機與勒贖胃口。
綁架是門好生意
舉例來說,每張肉票10年前約值20萬美金,如今喊價動輒百萬美元起跳。由於利潤豐厚,恐怖組織為了降低自身曝光風險,已經發展出細膩分工,像是肉票分散藏身處、綁架外包給各地黑道、贖金議價酬庸10%等犯罪實務。而巢穴轉移到巴基斯坦的基地總部,也協助監管綁架運作。
如今北非、中東、南亞許多武裝集團有樣學樣,阿富汗神學士(Taliban)組織、奈及利亞極端組織博科哈蘭(Boko Haram)等極端團體,都幹起相同勾當。戰亂地區瀰漫的綁架風氣,已經讓許多援助機構心存顧忌,不敢派美籍員工到特定地區服務,反而是歐洲員工仍在派遣之列,因為一旦出事,母國政府還願意付贖金、救回人質。
外國人被綁架後,好幾個月時間音訊全無,受害人家屬才會收到威脅影片、或電子郵件,綁匪有時會要求親屬不得聲張,以利秘密付款。佛利失蹤長達16個月時間,親人沒有任何消息,直到年初法西兩國記者獲釋,家人才確認他還活著。
美國遲遲無法跟綁匪完成協商,也不願參考歐洲政府的解決方法,讓佛利與其他受害美國人家屬深感挫折。佛利一直相信國家會幫助他,一直要其他被俘的美國人保持信念,但政府奉行的人質政策,卻沒有救回佛利一命。
人民性命何價?
統計顯示,2008年至今僅有15%人質遭殺害,主因仍是不付贖金,最極端的例子是基地2009年1月一次綁架了2名瑞士人、1名德國人與英國人戴爾(Edwin Dyer),前三者在瑞德政府支付贖金後獲釋,戴爾卻因英國拒付贖金遭砍頭。但另一方面,英美拒絕支付贖金的強硬政策,確實讓恐怖組織不愛綁英國人或美國人,兩國肉票比例最低。
基地上次殺害美國記者,是2002年斬首《華爾街日報》記者帕爾(Daniel Pearl),意圖立威阻止媒體追查911事件真相。但之後12年,基地綁架的53個外國人,幾乎收到錢就放人,佛利前一次在利比亞遭綁,當時任職的《全球郵報》(Global Post)支付數百萬美金後,他也平安獲釋。
2次遇險的羅德根據自身經歷,也認為恐怖組織綁架,主要著眼於賺取贖金,而非報復殺戮,美國處置政策實在必要進行公共辯論,國家制定相關政策的人,也必須負起決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