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家民調機構,針對蔡英文的兩岸「主張」與「表現」,各自作了民調,結果兩份的民調結果卻大相逕庭,讓人頗有霧裡看花的感覺。
根據兩岸政策協會10月30日所公布的民調,針對「蔡吳柯兩岸主張比較 民眾買誰的帳?」,其調查結果顯示,44.8%的民眾最支持蔡英文的兩岸關係主張,18.3%最支持國民黨主席吳敦義,28.0%最支持柯文哲。用日本綜藝節目料理東西軍的方式來講,現在有三道菜(蔡英文、吳敦義、柯文哲),你選擇那一道?44.8%的民眾選擇「蔡英文」這道菜,但這道菜好不好吃?從這份民調卻看不出來,因為它只叫民眾選擇菜色,並沒有進一步調查試吃的結果。試吃的結果在那裡?在下一份民調。
台灣民意基金會10月23日公布民調,有36%民眾滿意蔡英的兩岸關係表現,有52%民眾不滿意蔡英文的兩岸關係表現,其中更有22%的民眾表達強烈不滿意。用白話來講,有52%民眾覺得蔡英文這道菜不好吃,其中更有22%的民眾覺得非常難吃。
現在看出這兩份民調的「眉角」了嗎?當你問蔡英文的兩岸「主張」和蔡英文的兩岸「表現」,其實是在問兩個不同的問題,前者是問菜色,後者是問好不好吃。值得注意的是,兩岸政策協會的民調是經過設計的,民調的選項早已被框限住,它只給你選三道菜,所以民眾只能「被迫」選擇其一。換言之,當你問「A、B、C三人的主張,最支持誰?」和「你是否支持A的主張?」,其實是兩個不同的問題。所以如果換個問法,「你是否支持蔡英文的主張?」,兩岸政策協會的民調結果可能會完全翻盤,因為民眾只是針對蔡英文的兩岸主張進行單獨評價,如此一來,恐怕將不會得出有四成多的民眾支持蔡英文兩岸主張的結果,因為民眾在單獨評價個人時,其偏好會被顯露出來,包括「非常支持」、「支持」、「不支持」、「非常不支持」四個選項,可能各有民眾都會選擇其一。
進一步而言,如果加入時間序列的觀點來比較兩岸政策協會與台灣民意基金會所作的民調,結果會更有趣。兩岸政策協會所作的民調,並不是追蹤式民調,所以它所披露的是單一時間點的民調結果。台灣民意基金會所作的民調,則是追蹤式民調。
台灣民意基金會從2016年至2017年10月,總共作了8次民調。2016年8月,蔡英文執政滿百日,當時蔡英文的兩岸表現滿意度高達51.4%,但在此之後,則一路下探。2016年11月蔡英文的兩岸表現滿意度出現死亡交叉,不滿意度首次超過滿意度6.6%(不滿意度47.8%、滿意度41.2%)。2017年5月,蔡英文就職滿週年,蔡英文的兩岸表現不滿意度更來到歷史新高點的58.2%,滿意度則來到歷史的新低點34.6%,兩者差距高達23.6%。2017年10月,蔡英文的兩岸不滿意度為52%,滿意度36%,這個數字跟2017年5月所作的民調結果差距不大,顯示民意的趨勢並未出現太大的變化。
蔡英文的兩岸民調,那一份是真的?其實一點都不重要,正如政策分析家Deborah Stone在其經典名著《政策弔詭》(Policy Paradox)所說︰「分析本身是一種政治產物;是基於策略目標精心製作的論點,旨在創造模糊和弔詭,並使分析結果符合特定方向。」(引自賴沅暉譯文)。民調可以是科學家分析的工具,就像科學家喜歡讓數字說話一樣,然而,一旦進入政治場域,從事政治的人往往更喜歡「讓數字說話為自己說話」。
在台灣政治民調滿天飛的環境下,我們在意的不是各種民調告訴了民眾「什麼」,而是民眾有無理性論辯的能力去判斷民調「為什麼」這麼說?隱藏在它背後的策略目標是什麼?
今晚,你決定選擇那一道菜了嗎?
*作者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高級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