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敬倫觀點:從數據連結到贏的策略

2021-03-10 05:50

? 人氣

最有名的一個事件是 1998 年的 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 (LTCM) 事件,一群天才的諾貝爾獎得主以及華爾街的頂級交易員,在執行上過度放大其風險容忍度,即使事後證明他們的方向還是對的,但是太大的槓桿交易導致投資等不到結局就遭到斷頭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另外,電影 The Big Short 描述2008-2009年的次貸危機,主角之一 Michael Burry雖然早就預期市場泡沫危機,但是太早進入市場放空,在2007年時他所管理的基金已經產生大損失,雖然最後也證明他的堅持是對的,但如果市場再晚個一個月崩盤,故事結局可能就不一樣了。

近期的 GameStop 的專業投資者與散戶的博弈,著名的私募基金 Melvin Capital 在今年一月過度放空損失了超過 50%,而許多小戶也因為買在一個超過$300美金的不理性股價高點而蒙受損失,這樣的事件更血淋淋的描述出投資方向、執行時機與風險控管的重要性。

量化模型可以協助投資者調整最適的策略,最常使用的方式是回測,也就是測試歷史數據在量化策略上表現,協助管理者找到適當的執行參數,這樣的過程稱作是「最佳化」(Optimization) 的過程,換句話說就是最大化某個策略的成功率。回測的分析也是一門學問,量化分析師需要了解模型或回測的極限,知道未來市場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模型風險,而不盲從於過往的數據。

學術方面,財務數學在策略最佳化也為顯學,當股價能被量化成一個隨機過程(見前篇 0到 [0, 1] https://www.storm.mg/article/3424878),策略可以描述為一個根據模型所產生的「停止時間」 (Stopping Time),白話的意思則為一個可依價格變動來決定買賣的時機點。如果加入更多的投資變數以及交易限制,最佳化的過程會需要進階的模擬程式(Simulation),來測試不同的市場狀況可能發生的變化,這樣的過程也當然需要很大量的電腦運算,自然是金融數據科技重要的一環了。

從數據到策略,使用量化來做為主要工具是必要的趨勢,只是對於科技所能成就的預期心態更顯得關鍵。 因為多數的量化模型是人為判斷的延伸,包含大家喜歡提到的人工智慧,多數也僅在人類設定的遊戲範圍內去判斷,因此如果資本市場是個動態發散的遊戲,期待一個有完美結局的策略就像是在讀童話故事了。

數據提供了很好的投資判斷,進而提供最佳化的投資策略,但是如何應用在資產管理上?下一次讓我們談談與金融數據科技與金融服務的連結吧。

*作者林敬倫博士(Peter Lin Ph.D.)為高曼計量/高曼投顧董事長,同時任教於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專長為計量財務金融,並致力於金融科技創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