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觀點》北京對台青年統戰 流變與挑戰

2017-11-04 06:50

? 人氣

2017-07-02-2017台北-上海雙城論壇開幕典禮,上海浦東高樓大廈林立-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02-上海市容。(王彥喬攝)
中共每年辦理每團上百名學員、為期約10日不等的赴陸參訪活動,邀請至大陸一線城市觀光,尤以北京、上海等沿海地區為大宗,目的是讓台灣學生能夠抹去「大陸等於落後」的刻板印象。圖為上海市容。(資料照,王彥喬攝)

就學實習「深度瞭解」

相較於「吃飯請客式」的團體觀光交流,中共也逐步祭出針對個體適用的優惠政策,例如2006年開放承認台灣學歷、比照陸生收費、開放專業證照考試,以及從寬提供各式獎助學金等。尤其擴大台灣學生赴大陸就學的比例越來越高,且延續1987年大陸前國家教育委員會發佈《普通高等學校招生暫行條例》,給予台生入學加分優惠。另一方面,許多陸資本土企業也對台灣學生開放實習名額,利用寒暑假期間赴陸駐點參加實習,讓台青不僅限於短期「接觸交流」,也能對大陸發展有中長期的「深度瞭解」。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從「點狀」到「帶狀」,是「請客交流」與「體驗交流」最大區別,讓台青能夠以數個月到數年不等的時間在大陸生活,在其生命歷程烙下印記,以「接地氣」方式融入、理解兩岸內在社會與文化差異。透過此類交流模式,確實吸引更多台青在求學或實習結束後,選擇留在大陸繼續打拚、生活,甚至落戶或結婚生子。但是,由於受限在客觀條件,多數台青容易過度集中在少數發展機會較多的先進城市,長期而言,未必有助於統戰策略的正向發展。

拉攏創業「為人民幣服務」

自2014年「太陽花學運」事件的發生,中共反思台灣青年對兩岸關係影響力不容小覷,也更聚焦對台青統戰的目標與手段。配合自2015年以來,大陸推廣「創新、創業」之「雙創」政策主軸,積極拉攏台青赴陸創業,促成其「融入」大陸內部發展。據此,各省孵化器與加速器等育成中心不斷成立,迄今至少已設立53個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和示範點,吸引上千家台資企業和團隊入駐。伴隨釋出各項政策紅利,試圖為台青在陸發展鋪設康莊大道,成為近期中共對台統戰的重中之重。

然而,因兩岸資訊不對稱的缺陷,台青赴陸創業要摸清遊戲規則並不容易,目前雖能夠藉助青創基地給予扶持,仍有不少假藉新創導師之名,誘騙台青衝動創業,同時向大陸政府詐取補助的情形。進一步來說,創業本是「一翻兩瞪眼」的過程,且在政策加持的風口上,遍地開花的青創基地,時常淪為資本競賽,難以使台青改變其政治認同,充其量只是形成「為人民幣服務」的投機惡果。

年輕人思變「又怕被改變」

對於中共對台統戰行為的印象,台灣民間仍不時出現「不是請客就是吃飯」的揶揄,也造成一般民眾聽到「統戰」二字時總帶有極為敏感的抗拒反應。依循中共歷史脈絡與政治語境,得以發現統戰目的是為了「消除敵意」,以達成「理解同化」,就是要由「求同存異」走向「求同化異」。有鑒於此,不難理解中共對台青統戰是為消弭台灣青年對於大陸負面印象,並促成改變其政治認同的政策目標。

實際上,中共對台青年統戰的政治影響,至少在初步消解負面印象多有收效,但身份認同轉變仍力有未逮。關鍵在於,年輕人心中恐懼的是「渴望改變,卻又害怕被改變」的矛盾心態,形成理性的「利益層面」與感性的「認同層面」對抗拉鋸。因此,當台青在大陸發展遭遇挫折時,更容易放大內心的既有偏見,並加深對台灣人身份的主體認同,也更難化解兩岸之間「你群」與「我群」的認知差異。

總體來說,當越多台灣青年懷抱憧憬赴陸發展,中共越需要思考兩岸如何在正向互動中加深信任基礎與理解彼此現存之差異,以換得台青的「真心理解」。即便未來有更多施惠於台青的政策紅利,也應避免硬炒「短多長空」的政策路線,要輔以長效機制,否則無助於爭取多數台青對大陸的政治認同,也無法消除他們內心抵抗「被改變」的深層恐懼。

*本文原刊《多維TW》月刊024期,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