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毒不成寨,無內憂外患國恆亡:《毒藥貓理論》選摘(3)

2021-03-23 05:10

? 人氣

除了從環境及生計活動中所感受的恐懼外,更多的是對鄰近村寨人群的恐懼。關於這些,我要多作一些背景說明。本章的主角,岷江上游村寨人群,今日絕大多數都是羌族與藏族。然而在 1950 年代以前,本地「羌」、「藏」等族群認同尚不普遍,大多數人並未聽過這些族稱,自然也沒有如今之羌、藏少數民族認同。事實上,過去本地最常見的是孤立的村寨社群認同。一個村寨、村寨群或一條溝的人,都可能認為本群體是一個在上游「蠻子」與下游「漢人」包夾下孤立的「族」。也就是說,他們自稱「爾瑪」(各地發音不同),認為所有上游的村寨人群都是「赤部」或「識別」,也就是蠻子,所有下游村寨及城鎮的人都是「而」,漢人。人們認為,「蠻子」是髒、蠻橫不講理,動輒殺人、搶劫的人,是不講究道德倫理的人。「漢人」則是聰明、狡詐,愛仗著官府欺人的人,且「漢人」女子較懶。相對於前二者,「爾瑪」則是說同樣的話、彼此相親且老實可靠的人。但自稱「爾瑪」的人,也被上游人群視為狡滑的「漢人」,被下游的人視為不講理且會偷搶的「蠻子」。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據當地民眾說,過去(約指的是 1930-50 年代左右)治安很不好。上游經濟條件較差的村寨民眾,也就是人們心目中的「蠻子」,時常結夥到下游村寨偷盜牛羊,甚至公然搶奪殺人。下游較漢化村寨中有些地霸、無賴,他們心目中的「而」(爛漢人),常勾結亂軍、匪徒,在沿河壩的地區勒索、搶劫或強姦婦女。人們更普遍的經驗是,與下游的「漢人」作買賣被欺騙、欺侮,以及經過下游「漢人」村寨附近時,被本地大人、小孩丟石頭以及嘲罵。

在已漢化的北川青片河、白草河等地區,1990 年代時這兒的非漢本土語言、習俗已喪失殆盡。各村寨人群皆習於說漢話(四川話),自稱「漢人」,以及踐行川西漢人的年節習俗與宗教。雖然如此,這些自稱「漢人」的山間村落居民,認為所有上游村落的人群為「蠻子」(或山蠻子),而他們自己經過下游村寨或城鎮時,也被當地人辱罵為「蠻子」。

過去人們對上游「蠻子」及下游「漢人」的恐懼,以及對於自身資源、財物及地盤受侵奪的恐懼,表現在許多方面。首先,羌族村寨聚落往往是建在險要的半山或高山上,所有房屋緊緊聚在一起成堡壘狀,中間只有狹窄的通道。每個房子的牆上只有很小的窗子,外面開口小、裡面開口大,如此便於防禦且能得到較多的光線。寨子內還矗立著高達數十公尺的防衛性碉樓。這些聚落與房屋形態,作為一種文化表徵,反映的是本地資源競爭緊張的人類生態,也顯示在這樣的人類生態下,人們對外在世界的恐懼與不信任。對外的不信任與恐懼,讓他們自我隔絕。過去只有鄰近的村寨彼此有往來,或有婚姻關係;距離略遠一點的村寨人群,則非必要彼此絕無往來。也因此,本地距離近的村寨之間,經常各村寨的「鄉談話」都有些差別,彼此溝通有些吃力。較遠一些的村寨之間,就彼此難以通話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