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會前主委管中閔7日表示,台灣變革的框架一直被選舉綁架,讓國家變革路線陷入窠臼,因此應重建民間社會的力量,由下而上的推動台灣整體變革;管中閔表示,他此次參加台大校長遴選,就是視其為重建民間社會力量的起點。
管中閔表示,從戒嚴到民主化時代,對於改革台灣曾有兩條路線之爭,社會改革路徑與國家改革路徑;前者主張先深入壯大民間社會,由下而上改革體制,後者主張先進入國家機器與體制,由上而下對社會進行變革。
管中閔表示,先國家後社會的變革路徑在解嚴前後成為社會主流,於是台灣的未來被託付在中央到地方的國家機器;然而台灣變革框架卻被選舉綁架,近年反建制的政治運動風潮,雖高舉新政治大旗,幾次選舉後還是被吸納到國家變革路徑老路。
「高教必須積極回應轉型和創新的壓力」
管中閔表示,經過三次政黨輪替後,「我們不妨反思:由上而下的變革路徑真的比較快嗎? 民間社會因此更進步也更強大嗎? 如果答案為否,那麼我們,尤其是學術界與知識圈的朋友們,是否更該反思,如何回歸社會變革路徑,重新建立民間社會的力量,由下而上的推動台灣整體變革?」
管中閔也說,許多高教問題也是國家變革路線的歷史產物,如當年政府廣設大學,以及修憲時無厘頭的凍結了保障教科文預算的條文,都是今天高校經費困境的源頭;而台灣競爭力的高低將取決於高教成敗,因此高教必須積極回應轉型和創新的壓力,若仍然被動等待國家機器由上而下領導變革,高教也將無法避免落後的困境。
「台大是驅動高教改變最具樞紐作用的具體場域」
管中閔強調,如果回到由下而上的社會變革路線,相信台大是驅動高教改變,乃至台灣社會變革,最具樞紐作用的具體場域。因此,參加台大校長遴選,就是他決心改變高教,重建民間社會力量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