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近希臘愛琴海的法蘭契希洞穴至少在三萬八千年前就曾有人占居,並在數千年期間偶爾為人使用。人們在此獵捕淺水魚長達數千年,但在西元前七十五世紀左右劇烈改變這樣的習慣。在法蘭契希洞穴出土的這段期間和較晚時期的骨頭遺存中,約有兩成至四成來自重達兩百公斤的大鮪魚。捕魚的專門用具必定開始派上用場,如較強韌的漁網(雖然無一留存至今),再加上黑曜岩製成的鋒利器具,可能是被用來去除漁獲的內臟和魚骨並切片。在這一千年間,捕魚活動在地中海各地經歷深遠的改變。舊有的機會主義方法未曾消失,不過人們已將重心轉向捕捉相對可以預期的洄游魚類,尤其是鯖魚和鮪魚。
大西洋黑鮪是大西洋和地中海多數海域的原生種,已被視為食用魚而時常遭追捕長達數千年。今天,工業化的漁撈使鮪魚群銳減,導致該魚種如今面臨嚴重的漁獲壓力。黑鮪上半身為深藍色,下半身為灰色,是非常強壯的魚種,可以長成巨大的體型。現今紀錄中最大的一條黑鮪於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外海捕獲,長三點七公尺,重六百七十九公斤。鮪魚的游速可以到達一小時六十四公里,潛水深度則可達三百零五公尺。牠們能夠游非常長的距離,經常會大群橫跨大西洋。每年春天,數百萬條鮪魚進入地中海,尋找溫暖、富含養分的鹹水域,以利產卵和孵育幼魚。多數的鮪魚都會在巴利阿里群島和西西里附近產卵,而較少量在愛琴海和利比亞外海繁殖。牠們會在秋季再次離去,產子後變得既瘦削又飢餓。
鮪魚是十分貪吃的掠食者,以鯖魚、沙丁魚和其他小魚為食,也會食用無脊椎動物。牠們靠著視力狩獵,在相對清澈的水中尋找食物。這意謂大群的鮪魚會傾向在近岸游動,尤其是風將牠們吹向岸時。以古代漁民的角度觀之,鮪魚擁有無比珍貴的優點,牠們在這片難以捕魚的海域相對容易預測,又會靠近海灘,因此漁民乘著小船就能捕捉。
許多社群都會在策略性地點捕撈鮪魚、鰹魚和鯖魚。一如英國考古學家希普里安・布魯班克所示,愛琴海早期的海上活動為各式貿易開闢了海路,從用來製作鋒利工具的火山黑曜岩等異國奇貨,到魚乾或鹹魚等較普通的物品,應有盡有,後者因為是重量輕又能良好保存的食物,是理想的貿易商品。捕撈鮪魚從未成為當地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為魚只有在特定季節才會大量出現,也僅能在策略性地點尋獲。在帕羅斯島和安提帕羅斯島之間,有座島嶼上的小聚落名為薩里亞哥斯,西元前四三〇〇至三七〇〇年間,在那裡的漁民幾乎只捕鮪魚。他們顯然會在產卵季期間大量捕魚,使用帶倒刺的箭和刀尖由黑曜岩製成的魚矛。在一年中的其餘時間,他們則以農耕維生。
漁夫不需要乘船追捕鮪魚,因為他們可以直接從岸上捕撈獵物,甚至在淺水中刺獵牠們。每年捕獲的數百條大魚可以乾燥或鹽漬供日後使用。這一切都有賴於漁民運用許多世代累積得來、關於獵物的技術性知識。許多技巧都必須憑藉獵人在陸地上進行的那種細微觀察:發現跟隨洄游鮪魚的海鳥,熟悉會讓魚靠近岸邊的天氣條件或海流。他們甚至留意到海豚有時會把魚趕進漁網;老普林尼曾在羅馬時期提及這種合作行為,亦曾見於巴西和南太平洋。
古代的地中海漁民不僅了解他們的獵物,更發展出非常有效的簡易用具,去捕捉各式各樣的魚類。他們的素材選得極好,於是同樣的基本用具和方法幾乎維持不變,沿用至西元二十世紀。比方說,在西元十一世紀的拜占庭船骸中找到的幾枚捕魚鉛墜,於土耳其南部的波德倫沿岸外海出土。其中一只沉錘帶有有機纖維,後來經證實是山羊毛。考古學家訪問一位波德倫的老漁夫時,得知山羊毛是製作釣魚繩的好材料,因為它耐用、纖維長又不吸水。據說女人的頭髮甚至更好用。在波德倫的博物館,有一張鄂圖曼帝國時期漁網,上頭有一條山羊毛製成的網墜繩,證實了山羊毛確實是長達數百年為人喜愛的材料,可能從古代開始便是如此。同樣巧妙的原料選用能力也出現在從用於潟湖的柳條籠網到鰻魚陷阱等所有工具上。唯有等到平價的合成纖維用具出現,茅草或麻類植物製成的漁網才遭到淘汰。
在古代地中海,最先出現的捕魚用具是魚鉤和釣繩,但大規模作業則需要使用陷阱和漁網。投網、刺網和圍網在海灘展開的景象不足為奇,在河流捕魚時使用的錐形漁網亦然。為家庭捕魚的個人通常擁有投網,可以去捕撈小魚和幼魚;這種漁網在尼羅河沿岸和義大利潟湖的多沼環境中十分常見。較大型的網子則是被垂直懸吊著,浮子使上緣漂浮,網墜使下緣下沉。有些漁網是定置的,其他則是從船上設置,而後再拖曳上岸。刺網可說是一道網牆,垂直懸掛在水中,期望魚會因鰓部被卡住而自行落網,而這也是這種網具的英文名(gill net)的由來,其網眼大小因獵物而異。
製網工匠使用植物纖維,包括麻類植物和亞麻,以及各式各樣的搓捻成線樹皮。麻類植物在沼澤數量頗為豐富,尤其是魚多之處。到了羅馬時期,長釣繩和掛在支繩上的多枚魚鉤已被廣泛使用,且普及的時間可能更早。在赫庫蘭尼姆,火山灰掩埋了一條放在籃子裡的長繩,而龐貝附近的一座鄉間莊園也出土四十枚小銅鉤,可能也是這種釣繩的一部分。此外還有更多奇特的捕魚方法,像是綁住一隻公魚的鰓部,再讓牠於在近岸游水,藉此吸引母魚。希臘和突尼西亞漁民一直到十九世紀仍在使用這項捕魚手法。
仔細製造出來的聲響可以引導魚群游向等待中的漁網。有些漁民會用雙槳或單槳划槳拍擊水面,去模仿魚跳躍的聲音,藉此吸引鮪魚。火炬的火光反射在水面上,也能吸引魚接近等待的漁船;現今在亞得里亞海和地中海的漁民仍會使用這個方法,而這也被運用在薩丁尼亞島外海,以誘捕沙丁魚。
幾乎所有地中海的大規模捕魚活動都是利用季節性的魚類洄游。不過較小的漁場也深具重要性。儘管如今已因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的填土造地而不復存在,但在古代,地中海海岸有廣闊、如沼澤般的潟湖。這些環境是無價的資產,不僅是因為具有發展製鹽業的潛力,也因為可以當作放牧地,且擁有數量豐富的魚和鰻魚。此外,鯔魚和其他魚種會在春季遊入潟湖,快速生長,並在秋季離去。
漁民配備著漁網與柳條或藤竹製的陷阱,可以輕鬆將潟湖分隔成幾個部分,根據地形可能是暫時性或永久分隔,藉此在魚試圖回到海洋時捕捉牠們。管理得宜的潟湖是很有價值的漁場,生產力多達開放海域的二十倍,尤其是在暴風雨夜,那時許多魚會試圖逃向大海。如威尼斯周邊等地的大型潟湖都被藤竹柵欄劃分成小區;羅馬人也曾在其他地方使用這種柵欄,來提高魚類養殖場的生產力。
在大西洋沿岸等地、有潮水變化的水域,漲落潮可能導致魚在一年中的任何時刻都會朝永久設置的立竿網移動。設置地點適當的魚梁有可能收穫驚人;如果設置在海岸潟湖的入海口,一個晚上就能捕捉一千公斤的魚,通常是鯷魚和沙丁魚。如此高度多產的捕魚方法一直到二十世紀中都仍為人使用。法國南部、隆河西邊的拓湖面積為七千五百公頃,當地漁民曾自詡其年度平均漁獲量達十四萬公斤,貝介類的產量甚至更多。但今天,養蚵業取得優勢,野生漁獲已經減少。
*作者布萊恩‧費根(Brian Fagan),世界知名考古學作家,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人類學系榮譽退休教授。本文選自作者著作《漁的大歷史:大海如何滋養人類的文明?》(八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