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拜登努力打造「反北京朋友圈」,歐洲要在圍堵和綏靖之間找到第三條路

2021-04-18 10:00

? 人氣

2021年4月16日,日本首相菅義偉與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舉行首次面對面會談。(AP)

2021年4月16日,日本首相菅義偉與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舉行首次面對面會談。(AP)

在總統大選期間,拜登曾被對手譏諷為「瞌睡蟲」,然而就任總統不到一百天的時間裡,拜登卻顯現出了驚人的行動力。在聯手盟友共同應對中國挑戰方面尤為如此。

新官上任三把火,現年已78歲高齡的拜登自然也不例外。他快速推動疫苗接種,使美國疫情明顯好轉。他推出基建計劃,希望重振美國經濟。在國際舞台上,拜登的外交路線也越來越清晰。《商報》以《反北京陣營已現雛形》為題,詳細闡述了拜登對華路線的主旨以及面臨的問題。文章寫道: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中國是唯一一個有可能在技術、經濟和軍事層面同美國抗衡的國家。但拜登看到了其前任川普視而不見的中美核心差異:美國擁有遍布全球的盟友,而這恰恰是中國無法通過制定一項五年計劃就能實現的目標,拜登就是要充分利用這種盟友關系。

他不斷向猶豫不決的歐洲施壓,要求歐洲人也採納其強硬的對華路線。與此同時,他也在不斷敦促印度、日本和韓國等亞洲國家,在中美世紀之爭中站在美國一方。

一邊同中國做生意,一邊繼續做美國盟友的戰略還能維持多久?

本周五,日本首相菅義偉開啟的訪美行程,就將是一個對北京充滿對抗意味的高層外交行動。四月底,菅義偉還將前往印度。五月初將舉行歐盟印度高峰會晤。這一系列高層互動中,中國都將是一個核心議題:經濟大國們能承受中國何種程度的崛起?那種一邊同中國做生意,一邊繼續做美國盟友的歐日主導戰略究竟還能維持多久?

經濟實力強勁的太平洋地區,一場爭奪影響力和勢力範圍的游戲已經全面展開,而以德國為首的歐洲則儼然成了不知所措的旁觀者。現在就可以斷言,這場爭鬥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今後數年世界經濟的發展走向。受在華經濟利益的束縛,日本和歐洲仍顯得小心翼翼,但印度已下定決心,要從經濟上同中國脫鉤。」

歐洲希望在圍堵和綏靖之間找到第三條道路

德國政界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過去幾十年來聚焦中國市場的對華路線,已經使德國經濟對中國產生了依賴。而在地緣政治日趨緊張的今天,這種經濟依賴是極其危險的。《商報》文章最後寫道:

「德國全球與區域研究院(GIGA)院長、亞洲問題專家納里卡爾(Amrita Narlikar)表示:『該地區已經發出了非常明確的信息。』亞洲的民主國家並不想『圍堵中國』,包括印度在內,他們並不想同中國開展一場冷戰。納里卡爾強調,但這些國家對中國崛起的方式感到擔憂,他們希望在該地區達到某種勢力均衡的狀態。而歐洲恰恰可以在這個問題上扮演重要角色。

因為在這個問題上,歐亞有著共同的利益:歐洲也同樣不希望同中國公開對抗,更不想締結新的陣營,而是希望在圍堵和綏靖之間找到第三條道路。前不久,德國總理默克爾同拜登共同出席完歐盟視頻峰會後也曾明確表示,很明顯,在政治取向方面,歐洲和美國『並不是完全一致的』。無論如何,民主政體密切合作,並共同抗衡中國的專制發展模式,這也是符合歐洲人利益的。」

拜登全面推進其強硬對華路線的同時,也並不排除在氣候保護等領域同北京開展合作的可能性,美國特使克裡的北京之行,就足以說明這個問題。柏林出版的《日報》就此寫道:

「在人權、貿易和地緣政治問題上,拜登主張對北京採取對抗路線。但在氣候保護領域,雙方也表現出開展合作的意願。事實上,北京領導層也確實開始了對氣候保護問題的重視。前不久,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宣布,中國將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也就是二氧化碳的零排放。按照計劃,中國將在2030年前達到二氧化碳排放的峰值,屆時中國同經濟總量相比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比2005年時下降65%,而非化石類能源的佔比則將提升至25%。

中國要想實現上述目標,還有很漫長的道路:畢竟直到今天中國發電總量的60%仍來自於燃燒煤炭的火力電廠。」

摘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達揚(摘編)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